新华网合肥9月19日电 题:大学精神在哪里?——中国科技大学办学50年之探索与发现
记者宋斌、代群、熊润频
在中国一流高校中,她成立的时间最短,可是每1000名毕业生就产生1名院士、700多名硕士博士,比例居全国高校之首。
她的办学经费排在全国高校30位左右,可综合实力居于前列。
她是全国一流的高校,可学费比一些普通大学还要低。
各地考生报名踊跃,可她的招生规模几乎50年不变——她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0年来,这所新中国建立后创办的第一所科技大学,一直坚守“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本、以报国为本”的办学理念,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驱,以其特有的文化传承,坚持不懈,发扬蹈厉,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发展之路。
以学生为本:从生活到授课、从研究到试验
从80年代初,科大开始自筹经费安装暖气。第一批是学生宿舍,第二批是教室和实验室,第三批是教师宿舍,最后一批才是行政办公楼……
“一到冬天,周边其他大学的学生喜欢到科大来上自习,因为科大教室内有通宵暖气。”科大学生何江说。
这只是科大校园内的一个小故事。沿着科大校园里的暖气管道,我们可以看到这所大学一些旧有的做法:先学生,后职工;先教师,后领导。
“当时教师宿舍都没有暖气,有人不理解,学校领导就在会上提了个问题:穷人家有了点钱,买了点好东西,是自己吃还是先给孩子吃?当然是先给孩子吃。”科大党委副书记鹿明说。
“大学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学生”,科大党委书记郭传杰说,学校的一切工作和人员都应以学生为中心。
还有的故事也令人感动,比如对贫困学生的“隐形补助”。学校通过一卡通系统,可以适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就餐情况,如有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系统自动显示,无须学生申请,无须学生给自己贴上贫困的标签,其就餐卡中就会多出一笔150元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
科大教职工的收入水平在全国高校中处于中下水平,但是这所大学每年通过奖学金、助学金两个渠道,将平均为4000多元的学费的一半返还给学生。建校以来,这所高校没有一名大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
郭沫若校长给寒假不回家的学生发压岁钱,钱学森先生用稿费给学生买计算尺,傅承义先生为学生翻译德文文献……这些发生在科大创建阶段的师生情谊,至今让人难忘。正是这种薪火相传,哺育了科大人“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
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生活资源的分配上,还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
50年前,科大建校时首批招生1634人;50年后的今天,科大每年招收本科生1860人。
科大校长朱清时说:“每一所大学都应该有一个‘极限容量’。对于科大来说,一个班级有20-30名学生,那么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机会;如果是40-50人,就已经到了可以承受的极限;如果再多,上课就变成了报告会,很多学生就会失去和老师交流、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的机会。”
“以学生为本”,核心是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科大党委书记郭传杰说。
科大隶属于中国科学院。50年前,科大建校时,所有的系主任皆由中科院对口研究所所长担任,如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主任,就由当时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担任。这种全国高校独一无二的“所系结合”育人模式延续至今。
因此,科大学生完成学业不仅在校园里,还要经过中科院研究所和大学实验室。化学物理系本科生姜锋说,他在大三结束专业课学习后,申请进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进行学习和实践。由于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素质能力,他被推荐为该所的免试研究生。
目前科大每年有40%的本科生进入中科院研究所进行毕业实践或完成大学生研究计划,直接接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和课题。科大副校长窦贤康介绍,在科大讲台上,目前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和副教授的比例达90%以上,上基础课的比例达63%左右。
大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这是科大的荣誉和骄傲。该校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说:“教授不给学生上课,那还叫教授吗?我现在已经70多岁了,每年依然给本科生上课不少于400课时,每年将授课内容更新30%,加入我对科研的最新认识。35年来一直如此。”
相关推荐:2008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山东省大学前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