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一:关于“就业”问题的试题设计
【热点背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央经济会议提出,2004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重点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历史借鉴】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安居乐业。如汉朝屯田西域,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杂居,推动边疆开发;曹操推广屯田制,安抚流民;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出现“贞观之治”;隋唐时通过向山要田、围湖造田等方式进一步开发江南;明清时引进或推广优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以减轻人口增长的压力等。不过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奖励垦荒政策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值得当今人们的反思。
近代中国人民常缺衣少食,乞讨四方,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侵略、本国封建压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并存,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一战后、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期间表现尤为突出)。建国后中共一面进行生产关系改造,同时大力发展科技、经济,成果显著,特别是一五计划建设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也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轻率发动文化大革命,为减轻就业压力掀起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等。
世界史史实告诉我们,能否充分就业关系社会稳定。一战致使欧洲列强出现经济衰退,工人大量失业,引发俄国十月革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无产阶级运动的高涨,意大利甚至走上法西斯道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各国工人大量失业,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社会又动荡起来。
世界史史实还告诉我们,能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帮助苏俄结束了内战,而它的继续实施则加剧了国内经济的恶化,导致农民暴动。故不得不采取新经济政策,从而成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工业化建设中,实行“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针,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还影响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后来苏联、东欧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改革,但没能突破旧体制框架,成效不大,致使政府失去民心,最终演变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美国政府在扩大就业、稳定社会方面有高招,值得我们学习。罗斯福新政中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既增加了就业机会,又刺激了消费和生产。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出现“滞胀”状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美国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递减,甚至出现盈余。这得益于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即知识经济,其在美国首先形成,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另外新加坡、韩国的崛起,更值得我们借鉴。在起步初始,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发展高技术产业,同时发展外向型经济,一跃而实现了工业化。
【知识运用】
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据此回答l~5题。
1.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与清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两者都
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当时社会进步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当时社会转型
2.汉末饥荒之际,流民不断增多,为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社会秩序,曹操推行了
A.均田制 B.租庸调制 C.屯田制 D.摊丁入亩
3.1946~1949年中国城市工人大量失业,农民大量流离失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①国民政府增加捐税与滥发纸币②官僚资本的压制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④战争破坏
A.①②B.①②④C.②④D.①②③④
4.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与以前相比,大多采用合法斗争的方式,根本原因在于
A.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大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C.资产阶级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发财,并注重改善工人待遇
D.修正主义思想泛滥
5.1921年春俄国各地出现农民暴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协约国武装干涉
C.临时政府继续参加对外战争
D.在投资和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向军事部门严重倾斜
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必然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据此回答6~8题。
6.为增加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北周武帝实行
A.方田均税法 B.两税法
C.灭佛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7.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产业工人有六十多万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产业工人已增加到二百多万人。其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B.欧美列强掀起在华投资办厂热潮
C.民族工业兴起
D.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8.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号召”,主要原因在于
A.“文革”破坏了国民经济,城市就业压力大
B.知识分子迫切需要接受劳动改造
C.农村缺乏大量劳动力
D.农业经营落后,需知识青年去传播科技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拓宽再就业面,增加就业量的主攻方向。据此回答9~11题。
9.“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唐人这些反映江南的诗句,说明唐代 ①农业得到发展 ②江南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 ③存在不合理的开发现象 ④中后期战火不断 ⑤人口增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③④ D.③⑤
10.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工业衰退
B.劳动密集型工业迅猛发展
C.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1.罗斯福新政期间进行社会改革,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
A.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B.兴办公共工程
C.补偿农民减产的损失 D.实行工业复兴法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鲜战争后的韩国社会混乱,经济困难,至1958年经济尚未恢复到1940年的水平。
1964年韩国当局确定了“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开发战略”,提出“出口第一主义”“贸易立国”等口号,大力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设备,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加工原材料,然后将大部分产品出口,以此推动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为利用有限的财力、物力,尽快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推行了“不均衡增长”战略,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倾斜式”投资,在发展中求均衡。建起了包括蔚山工业区在内的27个出口工业区作为“高速发展的旗手”。政府投资的60%集中在电力、公路、铁路、港口、通讯等“社会间接资本”方面。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韩国进入经济政策调整和结构转型的阶段,主要针对经济起飞阶段出现的弊端进行调整。过去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和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这时则积极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20世纪90年代韩国已步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它的造船业、汽车制造业、电子工业等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归纳韩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点。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20世纪60年代韩国工业化特点的成因。
(3)韩国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
13.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政府和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措施分别是什么?主要差别何在?试分析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A 2.C 3.D 4.A 5.A 6.C 7.D 8.A 9.B 10.C 11.D
12.(1)优先发展出口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接着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 2)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欧美日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冷战时期西方企图借扶持韩国对付中国与北朝鲜;韩国国内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窄,而劳动力资源丰富;在日本的长期掠夺下韩国经济基础薄弱,国力有限。(3)第一,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韩国在发展过程中能抓住机遇,正确处理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与自身努力的关系。第二,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韩国适时调整发展战略。第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跃。韩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13.措施:罗斯福——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推行以工代赈;里根——降低税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等。差别:罗斯福通过财政扶持、货币贬值、社会福利等经济政策的运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干预;里根实行减少财政支出,减少政府干预,抑制通货膨胀。原因:罗斯福当政前夕美国正面临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垂能为力;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下。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