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责编:admin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学历| 高考 中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外语|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资格|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 证券 司法 导游 教师 计算机| 等考 软考
工程|一建 二建 造价师 监理师 咨询师 安全师 结构师 估价师 造价员 会计| 会计证 会计职称 注会 经济师 税务师 医学| 卫生资格 医师 药师 [更多]
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中国首善”陈光标针对“穷人孩子上不起大学”问题建议:“富人子女要读名牌大学,差一点分都可以收,但要高额收费。然后将这些钱用来帮助穷人孩子上大学,最终实现教育公平。”这个建议引发争议。(3月10日《重庆晨报》)公众有理由相信,陈光标作此建议是出于好心,是为了让更多贫困孩子上得起大学。
愿望是善良的,但未必就可行。
在当下,这种“以牺牲一种公平换取另一种公平”的逻辑,可能不但实现不了初衷,只会制造更大的教育不公。
它破坏了对维系社会公平底线起到很重要功能的高考公平。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最让寒门子弟慰藉的地方,他们从中看到通过考上名牌大学改变命运的希望。有了这个底线的平等,贫穷就不会代际传递,寒门子弟就有机会和富人子弟一样坐在城市同一个咖啡馆喝咖啡。
正因为大众非常看重这种教育公平,高考作了很多改革,但在“考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问题上没有作妥协。
而“名牌大学招富家子弟济贫”将牺牲“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很可能产生更大的不公———“可花钱上名牌大学”的口子一开,只会造成有钱人上名校的机会远远高于平民子弟。
另一方面,谁又能保证高校多收的钱一定用于资助寒门学子,而不是用于大兴土木或其他支出呢?在高校经费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很可能的结果是:牺牲了一种公平,却未换到另一种公平。
我不理解公平为什么要矫正来矫正去,为什么不能在起点上就让大家公平一点,比如政府承担更多教育费用,直接降低大学收费,让更多贫困孩子享受到更多、更实惠的公平措施,而不是通过“大学招富家子弟济贫”这种绕来绕去的间接方式。
越刚性、越简单、越在起点上的公平也许是最好的公平,绕来绕去才能实现的公平,它不可控、也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