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考定终身”,由单一的考试成绩,改为多元化综合评价,无疑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但在整个社会的公平难得到切实保障的前提下,教育公平、高考公平绝不可能单兵突进。否则,只会进一步损害高考的公平与公正。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24日接受访谈时指出,2009年共有11个省份进行新课改高考。有的省把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作为录取的参考。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
“一考定终身”,让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保住命根,日后方能安身立命。当保命根成为首要任务,其他一切问题自然都可以暂时放到一边。不过,人才不是木材,上好的木材,只要保存得当,随时都可以拿来用,人才却不然。片面追求分数造成的弊端,早令有识之士痛心疾首,“一考定终身”被称做是扼杀人才的慢性毒药。因此,改变“一考定终身”,实乃大势所趋,毫无争议。
正如戴家干所言,一次考试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不仅仅要看一次高考考试的成绩,也要看平时的学习情况,就是学业水平测试,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就是综合性评价。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相对于其他领域,30年来坚持得最好的制度就是高考制度,最为公平的制度也是高考制度。尽管高考制度存在着唯分数论的缺陷,但恰恰是由于能够做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才保障了人才选拔与受教育权的公平与公正。眼下的高考制度虽不是最优选择,却是当仁不让的次优选择。
改变“一考定终身”,人们最大的担心,便是公平与公正得不到保障。这种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甚至可以说,公平与公正,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即便是在当下“一考定终身”的制度面前,高考录取中,对某些群体的加分及保送等特招政策,也时常引发人们对其公正性的质疑。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纳入高考录取体系,事实上不过是将一考变成多考而已,各种评价最终还是要通过分数来体现,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只怕是未降反升。更为关键的是,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主动权掌握在学校或老师手中,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和倾向性,在缺乏科学评价与有效监督的前提下,很难避免沦为某种交易,从而滋生腐败。
改变“一考定终身”,由单一的考试成绩,改为多元化综合评价,无疑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但在整个社会的公平难得到切实保障的前提下,教育公平、高考公平绝不可能单兵突进。否则,只会进一步损害高考的公平与公正。进一步地说,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不应仅着眼于“一考定终身”的录取方式,而应当从更广的范围,从基础开始,由下而上地进行。所有事关教育的改革,都必须首先解决社会资源、教育资源公平分配问题。这显然需要循序渐进,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