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0多年前奥数热开始出现,如今奥数已经渗透进中小学的每个角落,进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奥数教材、奥数培训班,林林总总。但是前不久,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对奥数现象痛下断言,“奥数之害远甚黄、赌、毒”,一时间,声讨奥数的声音不绝于耳。仅是北京,一年的奥数规模就达20个亿。(5月24日新华网)
原本是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兴趣的奥数班和奥赛,如今也变脸成了一个敛财的“产业”,与所谓的“家教”和“补课”等一样,成为众多家庭和孩子们的另一重负担,的确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据统计,自1986年我国正式参加国际奥数竞赛以来,共有101名选手获得金牌,近年更连续6届获得团体冠军,但迄今为止这些金牌选手当中,没有一个人获得国授予青年数学家的菲尔兹奖。奥数热并没有为中国选拔出真正的数学人才。
那么,一边是千军万马直奔奥数竞赛场,催生出一个巨大的“产业”;一边却是奥数并没有为中国培养出真正的数学人才。更为严重的是,如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主任肖杰:“它会让千千万万的孩子,失去了对科学本身的兴趣,失去他们的好奇心。”
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我们是否需要培养学生的特长,而是因为我们相关部门和有些人,已经彻底地把教育产业化了、功利化了。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检验学生水平素质的标准仍然是应试标准。正因为这样,在应试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时候,就总会有人为了使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就会把各类原本不属于考核范围内的一些标准会与教育部门挂勾,变成招录取的“加分条件”,如浙江的航模式加分,还有些地方的所谓英语等级加分等。如果取消这些没有实质意义的录取加分,也许一切就会变得平静得多,也公平得多。
说到底,这些借着素质教育名义,却又同样是违背教育规律、制造不公平竞争的各类“特长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逐利,并且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利益链条,分工合作不亦乐乎,这就是我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样都令人不满意的原因之所在。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句十分诱人同时也是带有恐吓意味的口号,它点中的就是千万望之成龙家长们的“死穴”,让众多可怜的天下父母不自觉地陷入了某些人设置的圈套而欲罢不能。但从全国高考状元的整体情况看,他们往往却并不是属于经过“特殊教育”的人。
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靠一种填鸭式的、虚荣式的所谓“起跑线教育”,只能是一种善良的愿望。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数次在讲学后遇到奥数学生的请教,陈大师只好谦虚地说“不会做”,一个数学大师尚且不屑为之的事,何以我们某人就如此热衷呢?
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或教育主管部门,他们只会把精力放在更新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开发学生智力上,而绝不是去虚构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成龙”神话,在对善良愿望的“忽悠”中,去搞一引起纯粹为了功利的“范伟式”的“脑筋急转弯”。
只有当我们的教育摒弃功利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培养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