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以及广大考生对高考公平的呼唤,全国不少省份对高考加分政策有了调整。首先是对一些比赛不规范、证书有水分的加分项目进行了调整。其次,对以“权”换“分”的“重灾区”项目进行了调整。(5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对不规范、有水分、以“权”换“分”等加分项目进行调整,当然是必要的、迫切的。但是,综览各地的调整方式,不外乎是取消加分项目或者减少加分幅度等。比如,北京市规定,今后本市认定的高考持有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的测试项目,将被限定为15项,“三模两电”和棋牌类项目的体育特长生认定资格将被逐步取消;上海市则规定文艺特长生加分分值减少,一些竞赛项目加分分值也由20分减为10分;重庆市取消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加分规定,等等。
各地之所以纷纷对加分进行调整,或取消项目或减少加分幅度,是为了回应广大考生对于高考公平的呼唤。然而,实际上,这里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高考加分,其实并不只是与高考的公平有关,如果仅仅是为了体现公平而一味取消项目或者减少加分幅度,则是因噎废食。
从各类加分项目来看,高考的加分,除了照顾性加分,即因为考生的自然属性和国家相关照顾政策下的加分,其实主要是体现对部分有特长和有特殊贡献学生的补偿和鼓励。因此,高考的加分,实际上是给现行高考制度开辟了一条辅助通道,有助于让那些全面发展、确有特长的考生脱颖而出,因此,这对于打破应试教育弊端、推行素质教育、体现因材施教,其实是很有利的。所以,这种高考加分,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教育政策、教育方法,而并不是一种少数人的福利。作为一种教育政策、教育方法,它能够弥补现有高考制度过于僵化、过于看重分数等不足,丰富了人才选拔渠道,使高校选拔学生更加灵活,使高中阶段的学生更有机会发展多方面的素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现实生活中,高考加分中出现种种腐败乱象,这其实是对这一政策本质的扭曲,及时纠正当然是应该的,但是,纠正的方法,更应该是通过更加严格科学的程序,来加强监督、增强透明度,挤水分、保公平,使这一政策落到实处、发挥实效,而不是简单地对加分项目进行调整。诚然,对于有些水分过大、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际帮助不大的项目,取消或者减少加分幅度是可行的。但如果各地为了回应社会对于高考公平的呼声,一味地去调整加分项目,却没有在促进加分政策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查处腐败现象等方面过多着力,这不仅是因噎废食,也模糊了焦点,有南辕北辙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