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02年~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由527万人增长到了1050万人。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预计,今年全国高考人数仍将超过1000万人。与此同时,根据最新的数据,除了广东、江苏、重庆等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稍有增长之外,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5月29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的新闻原标题是《“高考降温”的背后》,可经新浪网转载之后,标题却变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使高考降温多数省份高考人数减少》,意义完全发生了变化。对此,笔者认为这种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作的标题改动,会给公众造成误导,会让人误以为就业难是造成高考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很不应该。而且,违背原文本义的改动,这本身也表明了包括网站编辑在内的很多人,都对高考人数减少的原因,存在着误解,急待厘清。
就业难与高考人数减少是两码事,高考与就业同样也是两码事。大学教育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就业,因为除了技术性知识以外,大学教育的很多方面是培养文明的人格素养,它包括社会责任感、道德法律意识、世界观以及文明社会的种种行为意识。如果仅仅要找好职业,多赚钱,那只要学赚钱的学问就可以了,没必要去拿一纸大学文凭。既然高考与就业无关,又谈何因为就业难而不参加高考呢?
实际上,就业难反映的是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即当前劳动市场是供大于求了。就业难绝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事,研究生、博士生、大专生、职业技校生、农民工,等等,都存在着就业难的情况,如果说因为就业难,就不上学,难道文盲还反而好找工作吗?
《中国青年报》新闻原文分析的就很在理,文章认为,各地高考人数普降有许多深层的原因,一是现在报名参加高考的应届考生大多数是“90后”,他们出生在中国第三个生育高峰(1985年~1990年)之后,绝对人数少了;二是不少地方正在推进课改,这使得一些非应届考生担心课改后高考变化较大,放弃复读,考生相应地比往年有所减少。第三才是就业难的原因,由此可见,高考人数减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高考适龄人口的减少,其它原因均为次要原因,不可盲目夸大。
有数据表明,未来大学适龄人口逐渐减少,2013年的时候将要比2008年下降50%左右。一方是庞大的校舍、师资力量,一方是不断减少的生源,可以预见,2013年后部分高校将被淘汰。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实际上,一些农村现在根本就没有小学甚至初中了,因为小孩都随父母进城打工了。今年广东、江苏、重庆高考报名在增加,而别的省在减少,也正好反映了这样一个人口流动的问题。
中国的很多问题都与人口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结构的不合理是问题的根本。庞大的高校如何在高考适龄人口结构的变化中,进行产业转型,人员分流等工作,是必须应该面对的问题了。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高考人数减少实际是个好事。正如专家所说,社会的成才观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淡化后,人们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学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