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根据最新的数据,除了广东、江苏、重庆等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稍有增长之外,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
根据上述数据,有关人士分析说,“高考人数减少,社会成才观也将逐渐从‘一元论’转成‘多元并存’。”
这样的评析,实在太过理想。从高考报名人数下降的具体原因分析,大致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当地生源数减少,属“自然减员”。二是复读生减少,这与中学课改与高考政策有关,由于各地推行新课改,一些学生担心课程变化大,不适应新高考,所有放弃复读,另外,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对复读生有诸多限制,比如禁止公办学校办复读班,将当年录取未报到的行为视为“不诚信”。三是出国留学增多。四是大学就业压力增大,有的考生放弃高考机会,直接就业。
以上四方面原因中,前两条,与“多元成才观”毫无关系;第三条与“多元成才观”有部分关系,最令人关注的是第四条,这是不是与“多元成才”有关呢?
这就要分析,在高考成才之外,这些学生有没有更多的成才选择,以及这种成才选择,是不是自主、心甘情愿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放弃高考的学生并非有多种选择放在面前,而是充满了无奈:上大学前途渺茫,不上大学前途也渺茫,弃考的学生可选择的,大多只有一条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城打工的道路。
由此可见,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与社会成才观的转变没有多大关系。而令笔者忧虑的是,在高考之外并没有更多成才选择的弃考,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大学学费高就业难、放弃高考、放弃高中、放弃中考、放弃初中。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初中辍学现象回潮。
理性高考观、教育观的建立,需要打破升学教育模式,提供多元成才途径,这需要教育环境和社会用人环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社会各行业的待遇差距不大,基本社会福利保障一致,聘用人才不看学历而重视能力,读书的首要价值不是“升学”,不是为了获得学历身份而是提高能力与素质。与之比较,我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用人环境又是如何呢?
所以,不要简单地从高考报名人数减少,就“看到”人才观和教育观的进步,而要认识到,基本的教育制度与用人制度不改革,是很难使社会拥有健康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