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此前有几家媒体披露了吉林省松原市高考舞弊的情况,今年高考,松原非常重视,成立了由教育、公安、电信等18个部门组成的高考委员会,主任是分管副市长,严抓高考舞弊。但记者实地采访发现,严查之下,高考舞弊仍禁而未绝。(6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在媒体记者的采访挖掘下,种种高考舞弊行为被曝光于公众眼前。据报道,一名考生家长向当地招生办投诉,该考生的考卷被后面一名考生抢走抄袭,以至于最后未能答完题,而且答题卡也被撕坏,这一科成绩受到严重影响。记者了解到的另一事件是,通过出售作弊器材,涉案的扶余一中教师几天内就获利80万元左右。按这个数字计算,仅仅一单舞弊案,就有多少考生参与?答案无疑是沉重的!公众有理由追问,在当地,为何高考舞弊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
更令人感到吃惊与不解的是当地相关部门的监管态度。尽管该市招生办称,鉴于之前的教训,该市由副市长主持,成立了由教育、公安、电信等18个部门组成的高考委员会来严抓高考舞弊。但实际上,依然难以阻止当地高考舞弊行为的猖獗泛滥。这足以说明,这种违法舞弊现象产生的背后,有着种种权力默许与纵容的影子。该市的招生办主任在接受采访时,甚至还表达了一种乐观的看法,认为这些舞弊人员只是个别行为,而且“舞弊者查出来的越多,说明我们工作做得越实,从目前看来,这次高考较为平稳、圆满、顺利”。
一边是在民间,高考舞弊行为的种种传闻已经漫天飞,当地民众已经视作一种公开的秘密,大量高考舞弊行为传言都得到了记者的印证。另一边,是当地相关部门乐观的态度,认为情况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严重。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两种现象中,是否存在着因与果的关系?
不妨从报道中的一些细节来推测这种微妙的联系。记者向吉林省教育厅、省招生办和松原市公安局报告卖作弊设备的人,希望配合警方将犯罪嫌疑人抓获。但当记者中午在市公安局上网,与兜售作弊器材的男子商谈打款一事,他已不认账,只说记者认错了人。当着3位民警的面,记者拨打对方留下的电话,而他竟早有准备,清晰地喊出了记者的姓名和工作的报社,说:“你找我什么事?”一名刚刚还在兜售作弊工具的贩子,怎会突然知道了记者的姓名和单位?
吉林松原高考舞弊案的“水”究竟有多深?这不应该是个秘密,有关部门要尽快给公众一个最真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