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一套民间版的“高考改革方案”,方案的基本设想是从明年开始,历经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逐步以扩大考生的选择权、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为核心,建立以统一考试为基础的多轨道、多样化的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实现考生自主选择考试、自主选择学校、多次录取机会。
近几年来,“归还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呼声甚嚣尘上。只要一有机会,总是用打破“一考定终身”作为大旗在四处招摇。这样做的聪明之处在于,因为“一考定终身”导致“应试教育”,从而让中小学生陷入书山题海,异化为学习的机械工具,而不是读书的能动主体,由此遭受全社会广泛的批评。所以“归还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呼吁者,总是善于把人们诟病“一考定终身”和“应试教育”的情绪,悄悄转移到“归还高校招生自主权”上。
然而细心的读者,总是能够从跟帖中发现,广大质疑“一考定终身”和“应试教育”的人们,并不认同“归还高校招生自主权”。不认同的原因,是担心高校自主招生中出现更多的寻租,生发更多的不公,那些无权、无势、无钱家庭的孩子,即使勤奋读书,刻苦努力,成绩优异,也还将可能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公平不是靠道德和信誓旦旦的承诺来保障的。老师们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也无法摆脱各种权力的干扰以及各种利益的诱惑。
如果大学还是官本位衙门而不是真正的学术园地,如果没有一整套公开透明以及能够充分接受质疑的自主招生程序,如果没有对招生主考者的严格考核与惩罚法规,如果没有教育行业退出和禁入规则来约束老师们的行为,如果没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严格规范的社会诚信系统,如果“人情往来”“关系交易”“面子文化”没有观念、意识层面的变迁,如果各种各样的公权力没有得到制度层面的边界限定,就让高校来自主招生,简直是毁灭。
不难发现,“归还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呼声,基本上是来自高等学校。如此急不可耐,会引起人们猜测,“归还高校招生自主权”的真实宗旨是为了教育,还是为了权力?如果是为了教育,那么大学里的现在,对于学生们的“传道、授业、解惑”做得怎样?这份民间高考改革方案,仅仅只是高校的民间,而不是大学生家长们的民间。绝大多数平民家长们还是赞赏“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的,还是认为高考读书是流向社会上层的渠道。
曾有记者要笔者用几个词概括高考,回答是:公平、竞争、需要完善。必须坚守目前高考制度中能够明明白白、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那是非常珍贵的。是三十年前和三十年以来的社会实践所证明了的。要完善的是,通过行政管理来统一为学生减负,并且从加分政策和招生名额安排上归还更多的公平。需要澄清的是,孑然孤立的“归还高校招生自主权”不会带来更多的正义,由此消除“一考定终身”和“应试教育”,会带来更多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