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剩下的重要工作就是选择学校和专业了。作为过来人和人才研究爱好者,向所有考生家长进一言,帮助你的孩子理智选择专业,该把关的一定要把关。特别是防止陷入三个误区:一是跟着学校的排名走;二是跟着热门专业走;三是跟着孩子的兴趣走。这三个问题都靠不住,都不应该过多浪费脑筋。原因是:
其一:学校只一时,专业伴终身。一定要重视专业,而不要过分重视学校。因为专业是跟一辈子的,是今后的饭碗,而学校再好也是四年。有些家长和孩子往往把学校放到第一位,主要是考虑名校啊、排名啊等等,攀比的心思重,虚荣的成分多。作为家长要理智认识到,如果不是“211学校”与三本学校之差异,中间的学校基本上大同小异,都差不多。需要考虑的还是专业。如果较差学校的较好专业与较好学校的较差专业相比,当仁不让要选择前者。有了好的专业底子,你可以轻松考进较好学校的研究生,最后名利双收,而反过来可能就困难了。
其二:热门与冷门,各有涨与落。人才需求规律完全如同市场上的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东西没人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同样的东西就会吃紧。大学生也是一种教育产品,而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有定量的比例,所以也存在着市场波动。前几年法律、财经、电子信息吃香,无数学子选择了这些专业,现在怎样?这些专业反而是最难就业的。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大学本科读下来,四年;如果读研,就是七年;读博士,再加三年。十年过去了,人才供需形势将会发生沧海桑田之变迁。别说十年,就是四年,形势的变化就会让你瞠目结舌。
其三:兴趣不持久,根本在潜能。孩子的兴趣是浅层面的、是感性的、是经不住时间和现实考验的。孩子年纪小,性格志趣还没有形成,更没有固定,往往凭一时心血来潮,甚至听到了别人的一声议论和一句鼓动就决定读什么专业。其实,这不是他的真实兴趣所在,时间一长,他们会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时过境迁,悔之晚矣。还有更麻烦的,志趣和潜能有时会发生矛盾,孩子感兴趣的不一定是他擅长的。
有人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依我之见,此话作为培养兴趣的激励语言尚可,但不可当真。现实生活中,兴趣是兴趣,潜力是潜力,这两个完全不能画等号。因为,兴趣是主观的,经常发生变化;而潜力是客观的,是与人的气质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基本上是稳定的,不大容易变化。比如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和钱学森的成功,他们固然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们先天潜能,没有后者,兴趣再大也等于零。而对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他们考虑问题往往基于兴趣。作为家长,一定要头脑清醒,你的孩子究竟适合学什么、干什么,不可过于迁就孩子的兴趣。在兴趣和潜能发生矛盾时,要毫不犹豫的选择潜能。即使你的孩子一时想不通,你们也要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
□残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