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吉林高考弊案中的抄袭与反抄袭,真的很像一场“科技战”。“战争”愈演愈烈,科技推波助澜。举例来说:
一方:精巧的指针式手表、格尺、像皮,里面都有液晶显示屏;只有红豆粒大小的无线耳机、微型口腔骨传导耳机,直接放入口腔即可感知声音……甚至有人说,今年的作弊器材绝对可以跟“间谍”设备一拼高下。
松原公安机关高考前破获了14个关于制售高考作弊器械类的案子中,“这其中有硕士毕业生,有在校生,14个案子中,近80%是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所谓‘精英’们……
另一方:6月4日晚,扶余女老师刘艳华与本校另一位女教师何淑杰在扶余县四中考点附近一栋居民楼调试高考作弊用的设备时,被公安民警截得信号,抓获;松原市的乾安县投入50余万元购置安装了先进的监控设备,在今年的高考中投入使用;高考期间,省、市信息产业部门出动3台无线电监测车和3套信号阻断干扰器,对松原市高考考场进行全方位无线电信号干扰屏蔽……
既然是“战争”,肯定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其对社会精神、物质上的伤害似乎也没法用单纯的数字来衡量。在这里,“科技”的功用因目的不同,产生的用途也是大相径庭。
在某种程度上,科技本身确实就像胡适形容历史一样——像个小姑娘,任人打扮。正如吉林高考弊案中,当科技的成果用错了地方,精致的东西变成了“毒草”;当手艺用错了地方,“精英”们危害了社会,毁掉了自身,触犯了法律。
将来,科技仍要不断发展,人们既要思考在“战争”中如何取胜,更要思考如何防范和避免“战争”。这就不能不反思,道德与法律在科技进步中要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为科技进步不被滥用保驾护航。
说到底,科技,只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改变世界,但不一定能改变人们的心灵。而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价值判断的功用,只有与道德、法律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它才能真正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刘艳华,本是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但却在向学生贩卖作弊器械,谋取私利;计算机系的硕士研究生,本来可以有所作为,但却把精力用在了制贩违法器械上。即便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那是违法,他们却一定知道那是失德的。
在他们的心中,想必有过一番权衡,失德的机会成本和可得到的丰厚回报在他们的帐里应该是不成正比的。对道德的轻慢与忽略也许是他们走错路的第一个心理动因。
失去了道德底线,科技被滥用也就有了生存的土壤。参加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曾经以为,只要把原子弹尽早研制出来,这个世界就会永保太平;网络安全专家时常抱着美好的愿望,要以高超的技术手段确保网络虚拟世界秩序井然。然而他们最终都不得不承认,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理想。
所以,当科技缺少了道德、人文、法律的支撑后,就可变成无堤坝拘束的水,可载舟,可覆舟。
此次高考事件中,“精英”们法律意识淡漠的问题,是在一个突发的公众事件中被推到前台的。其所反映的问题事实上也不是孤立存在的。
以新兴的互联网为例,就有专家担忧许多网民尤其是青少年在规范上网行为方面处于法盲状态,关于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的滞后,为互联网犯罪埋下隐患。建设科技发达的法制中国,未来仍需各方更加努力。
跳出抄袭与反抄袭的事件本身,算算吉林高考舞弊事件中的科技帐,当更加感到科技在造福人类的飞翔过程中,道德与法律有如其两翼,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