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2高考 > 高考资讯 > 高考热评 > 正文

调查组有何权力“研究决定”不公开真相

公布真相,是调查组成立的前提条件,调查组有何权力和理由“研究决定”不公布真相?调查组对真相的讳莫如深,究竟是在维护高考公平,还是在纵容徇私舞弊?

重庆31名考生民族身份造假事件跌宕起伏,至今,31名考生名单依然“养在深闺人不知”,偶尔的进展,也犹如石头缝里抠土一样艰难。日前,北京大学接到第二例民族造假重庆考生举报,经查证,这位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考生正是重庆31名民族造假考生之一。可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这“第二例”竟然也是经由网友举报方才得到查证、确认的,而本该公布31造假考生名单的重庆市联合调查组却依然对名单讳莫如深。

此前,由重庆市监察局牵头,公安局、重庆市民宗委、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招办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已“对参与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进一步调查”,并“待分清责任后,将严肃处理责任人,并公布结果”。但调查之后,重庆市招办一位负责人却表示,市招办将不公布这31名考生的名单,并说:“不对外公布是我们联合调查组研究决定的。”

按说,调查真相并公布真相是联合调查组的天职,他们只能“研究”怎么调查,“研究”真相是什么,不该“研究”“对不对外公布”。公布真相,是调查组成立的前提条件,调查组有何权力和理由“研究决定”不公布真相?调查组作为一个中立的、公正的中间机构,受享有知情权的公众委托,对事件真相负责,目的在于还公众知情权,如果只调查而不公布结果,无异于是对《信息公开条例》的漠视,也有“懒政”、“渎职”之嫌。以重庆31名造假考生事件来说,公布一份名单尚且如此推三阻四,更别说去探究和公布名单背后可能潜藏的其他问题。

或许,联合调查组是出于某种“顾全大局”的心思,或者受某种背后力量的影响而“研究决定”不公布名单,但是,这种匪夷所思的行为,非但对后来者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造成一种纵容错觉。随后,重庆市有关方面就在公布“2009年普招加分信息名单”后又闪电删除,这一举动与“拒不公布名单”呼应,为此事增添了几分诡异色彩,真相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明明已经调查掌握了详细的名单可以“一窝端”,却偏偏“研究决定”拒不公布,只靠网友举报“各个击破”。事件至今,联合调查组已至风头浪尖,究竟是在维护高考公平,还是在纵容徇私舞弊?调查组对真相的讳莫如深,既置公众知情权于不顾,也把自己置于公众的质疑之中。对造假考生的调查和处理不仅仅关涉到高考管理和公平招录,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考验,是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考验。

目前,31名造假考生中经网友举报而曝光的仅有三人:重庆石柱县副县长汤平之女、重庆市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和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考生田中。但是,其余28名考生是谁?我们是否仍然要像现在这样,网友举报一个,高校查证、拒录一个,通过网友零星举报的形式“各个击破”,而让本该担此职责的联合调查组形同虚设?面对事件真相,面对公众质疑,联合调查组没有推脱遮掩、虚与委蛇的权力和理由,唯有公布造假者名单,还公众一个交代。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la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