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高考资讯 > 高考动态 > 正文

穿越挑战从容前行 透视2012高考三大关键词

来源:新华网 2012-6-7 9:30:39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一如复考30多年来的轨迹,2012年高考依然在诸多挑战和争议中,进入倒计时。

  有专家指出,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围绕高考的关键词总会逐年变化。但无论怎样变,高考依然是最受民众认可的人才选拔手段。伴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期待这项考试穿越挑战、从容前行。

  生源危机VS 来华留学

  今年,针对一些地区生源数量下降的明显趋势,有舆论继续发出“‘考’大学时代是否还在”的疑问,意指高校面临生源危机。

  根据教育部5日公布的消息,今年高考报名总数为915万名,比去年减少2%。在全国高考报名总数减少的情况下,12个省(区、市)较去年增加,其中一半在西部地区。

  导致考生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2008年开始的人口拐点——18岁以下适龄人口的减少。

  “虽然相较2008年以来的‘过山车式下滑’,今年的生源降幅趋缓,但因为生源下降地区的人数及幅度均高于增长地区,总人数依然在持续缩小。”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此外,自费出国留学也分流了部分生源。统计显示;从2008年起,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连续4年保持20%以上增长速度,2011年达到34万的历史高点,其中近一半人赴外攻读本科。

  与生源数量下降形成反差的,是招生计划连年保持适度增长。今年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85万名,预计平均录取率为75%,比去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

  陈志文说:“录取比例的上升客观上为教育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在一增一减的剪刀差作用下,招生缺口已经产生,主要集中在高职(专科)批次,二、三本批次录取也不乐观。”

  作为高考规模趋势的风向标,2011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报到率已接近红线。2011年,山东专科二批第一次征集志愿投档情况显示,文理科近8万计划投档后仍有5万余计划缺额。有很多高职院校即使降低到180分,依然遭遇“零投档”。

  “来华留学人数的飞速增长将为高校提供更为丰富的生源,这也是当年日本高校应对生源下降的主要对策之一,中国高等教育应抓住这一契机。”陈志文说。

  2011年,来华留学人数达到29万人,我国政府希望到2020年吸引50万留学生来华学习。

  招生改革 VS 教育公平

  对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争议,今年着重聚焦在“异地高考”。

  两会前夕,山东宣布从2014年起允许非户籍考生在该省参加高考。教育部也要求各地在今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改革方案。

  民众似乎有些迫不及待。教育部前任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考生家长和政府决策者对高考公平的理解“不应当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如果决策急于出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部分人的公平,必然要给更大一部分留守农村的人群的公平带来新的冲击。

  那是否就意味着不改革、满足这种现状了?王旭明说:“肯定要改革,政府应在招生和录取名额的分配上,在指标分配和教育资源尽可能平均化的使用方面,有更大幅度和更大力度的支撑。”

  不久前,教育部宣布从今年开始的5年内,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约1万名学生将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考入大学。

  “虽然1万的名额很少,但却是个好的开始。”王旭明说:“今后能不能对不同地区设置不同的门槛,使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人口大省的考生拥有更多机会?”

  改革依然艰难。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在获取保送、加分优惠政策的过程中,农村生源明显处于劣势。

  陈志文认为,在户籍制度没有完全松动的背景下,仅仅让教育部们做到绝对按考生人数匹配招生计划有着现实困难。虽然各地纷纷出台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相应措施,但现实问题依然突出。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广东流动人口已达3667万,占全省实际人口的三分之一,常住人口1270万,其中外来人口476万。

  “因为历史原因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地方保护主义是阻碍异地高考的主要原因之一。” 陈志文说:“如此庞大的外来人口想要完全享受教育普惠制,还将进一步考验地方政府智慧。”

  今年早些时候,教育部公布一组数据:2001年至2011年,高校中的农村籍学生比例已由48%上升至61%。

  心理压力VS 社会观念

  考生考前打氨基酸补充营养等类似报道频现报端。有调查显示:半数考生认为压力偏重,逾两成考生关注考前心理调试。

  高考录取率逐年攀升,机会多了,为什么广大考生还如此紧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说,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依赖于社会观念的进步,考生想要真正从高考中“松绑”尚需时日。

  在程方平看来,高考至今仍是很多地方衡量教育发展的唯一标准,升学率依然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指挥棒”。广大家长认为孩子上大学就是成材,不断加重考生心理压力。各种趋利的辅导机构的高考营销,更加剧教育生态的恶化。

  “孩子上了北大清华就一定能成功吗?”程方平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大学教育到底是什么?高考到底应该走向哪里?”

  专家认为,高考改革要改变“把宝押在一次考试”的现状。欧美等国高考除了参考水平考试成绩外,还要调阅考生平时测试成绩和社会实践表现,类似于我国目前举办的会考和学校真实的学生发展记录。

  “多次考试成本很高,从经费到人员到配套制度,我们目前国情都达不到,由各高校联合举行的联考是可行的,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一些高校与地方中学建立的人才推荐机制,也在拓宽自主招生的渠道。”他说,但相应的公示、监督机制若跟不上,好事会变成坏事。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已开始探索建立学生素质测评记录+高考成绩的高招录取评价体系,期望能够减轻高考一次性考试的权重,但效果目前还很不理想。

  “必须改变全社会‘唯高考至上’的单一思维。” 长期专注教育研究的中国青年报前副社长谢湘说:“从教育体系来说,高考必须要和基础教育挂钩,从中小学开始就要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树立绿色的成材观念。从社会评价和用人机制上,要给予个人更多的学习、上升通道,使高考不再成为决定人生发展的独木桥。”

  点击进入:2012高考答案

  点击进入:2012高考试题答案交流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linsen_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