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
专门训练从课文抓起。
要能在高考的文言文翻译题上少失分,不做一些专门训练显然是不行的。训练的题目不在数量多而在质量高,训练题就从课文中选取。原因是,课文经过反复诵读,文意几经揣摩,已经读通读懂,谙熟于心了,关键就是语言转化工作了,也就是用现代汉语把心中的感悟忠实地传达出来。这样的训练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做,比随便拿出一段文本让学生翻译要强得多。其中道理很简单:因为心里明白的尚且不一定译得出来;那么心里不明白的就一定译不出。先从熟悉的语段、句子着手翻译,做到信、讲究达、追求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自然能摸索到一些翻译的诀窍。凭借这些诀窍再去翻译生疏一些的文句,恐怕也可驾轻就熟了。
在平时文言文的翻译练习中,学生们常常会表现出“眼高手低”,许多人往往自以为文意知晓,就不屑于落笔翻译,这种态度是必须克服的。文言文翻译并非易事,确实需要踏踏实实地训练一番,切不可等闲视之。
相关推荐: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题分析 (2021-6-8 17:55:18)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全国乙卷) (2021-6-8 11:20:55)
·2021年高考语文解析:四个关键词解析语文卷 (2021-6-8 11:08:59)
·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释放哪些改革信号 (2021-6-8 10:51:17)
·2021高考语文试题:春风化雨 讲述高考育人故事 (2021-6-8 10:23:22)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