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高考资讯 > 高考动态 > 正文

高考“弃考”:相同选择下的阶层分化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3-6-8 12:42:40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在紧张地进行中,从师生、家长和舆论的反应来看,整个社会对于高考依然非常重视。毕竟,它带来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深刻,对于高考的寄托和期待依然构成了许多人人生中几乎是唯一的“独木桥”。然而,经济与社会层面发生的变革终于让我们的时代变得更加多元,过去“唯高考独尊”的做法已经呈现退去的端倪。从2009年至今,高考弃考的人数始终保持在80万以上。据教育部发言人续梅透露,尽管今年的弃考数量暂不得而知,但近五年来弃考率基本稳定,约为10%。另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测算,2013年高考的弃考人数很可能突破百万。

  在过去,高考作为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曾经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功能。尽管彼时也不乏弃考现象,但一般都可归结为被动原因,例如考前遭遇突发事件、考试迟到或者因为过于紧张而放弃等等。而近年来,出现“弃考大军”的原因不再仅仅是参加考试人群的被动选择,更是他们的主动为之。

  具体而言,主动为之的群体又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以家庭条件优裕、个人成绩拔尖的城市学生为主,鉴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这一部分学生可以绕开本国高考的游戏规则,直接参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考,并通过申请的方式获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其二则以家庭条件窘迫、个人成绩又平平甚至较差的农村学生为主。由于上大学费用的陡增和普通大学生就业水准的不断降低,基于投入产出比的理性选择,很多农村里估计只能考上二、三本的学生纷纷选择了直接外出务工。

  很显然,两种主动弃考的选择背后,隐藏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家庭境况和社会阶层。也许,以单个的城市家庭作为样本分析,可以非常合理地看到选择弃考留洋的学生如何刻苦努力,善于把握机会,更可以看到其父母对孩子教育所付出的巨大心血;而如果把目光转向农村家庭,则可以发现农村孩子知识、眼界上的相对不足,亦不难看到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缺乏干预的能力与欲望。的确,两种弃考势必带来两种命运,但塑造两种命运的原因却和父母家庭因素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过,在改革开放一代人的记忆中,1977年开始恢复的高考从一开始就试图努力摆脱家庭因素的影响。当局希望,高考可以平等地为全国范围的年轻人提供上升的渠道。这种希望尽管一直未能完全实现,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和城市学生的教育资源占有率却并不像今天有着这么大的差异。这一点,从一流大学农村和城市学生占有率的数据变化就可窥得一二。

  而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的出现,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开始出现新一轮的倾斜。一个值得警惕的逻辑是,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提供更好的办学条件,从而能够吸引更好的师资和学生,这种基于市场的分配原则带来了落后地区优秀师生迅速流失的问题,从而拉大了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差距。

  在这一逻辑之下,参加高考群体之间的分化也开始变得越发严重。成绩好、家庭环境优裕的孩子可以直接绕开高考,去选择世界一流大学;而成绩平平、家庭窘迫的孩子则也必须绕过高考,直接进入竞争市场。此一头一尾,折射出地区教育资源占有日益不公平化带来的现象,也反映出市场改革之后的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的问题。

  面对此类结构性的社会问题,我们很难去归咎某一政策,或者某个因素,但有必要指出的是,政府作为教育公共服务的提供方,理应保持对各个区域的均等化原则,而不是接受市场配置的原则,扩大区域的差距。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李克强总理才要求知名高校录取工作向中西部和农村学生倾斜。而这种“倾斜”,对于填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带来的社会阶层沟壑,应该是极为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关推荐

  2013高考答案热点文章  |  2013高考答案交流   |  2013高考作文

  2013高考志愿填报  |  2013高考成绩查询   |  2013高考录取分数线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houwen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