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高考资讯 > 高考动态 > 正文

高考文理不分科 亮出通才教育风向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4-2-12 19:43:26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高考文理分科改革,涉及高中教育导向、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学生“减负”、高等教育发展诸多方面,我们应有全面认识。
  不分文理科:亮出通才教育风向标

  相当长时期,受专才培养模式影响,我国大学过度强化专业教育,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失落;急功近利的教育导向和浮躁肤浅的学术风气,侵蚀着大学的灵魂,严重削弱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不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和培养模式,取消高考文理分科,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文理分科是我国高中教育普遍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与高校招生分科考试密切相关。最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虽然相关方案和实施步骤需要进一步探索,但已为高考科目改革确定了目标。这项改革是一大亮点,不仅能改善中学的教与学,也有利于提升高校生源质量,将对不同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产生广泛影响。

  过早分科受应试“指挥棒”驱动

  高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项基本制度,发挥教育评价和保障教育公平的功能,历来为社会大众所关注。多年来,适应高校选才、减轻学业负担等需要,高考招生实行文理分科考试。在升学应试“指挥棒”的驱动下,衍生盲目、过早文理分科问题,导致普通教育畸形发展,影响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人类知识本身是长期文明发展积累成的有机整体,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逐渐形成和分化出众多的学科门类。在文理分科中,“文”是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各门学科,“理”即自然科学中的各门学科。文、理科学习,对于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侧重点有所不同。

  自然科学运用统计、调查、测验、实验、定量分析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偏重抽象理论思维。人文社会科学虽也运用某些自然科学方法,但主要依靠定性研究和陈述事实、展示形象、理解意义的表现手法,偏重形象思维。文理科不同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普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中实行文理分科,尤其是过早的文理分科,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单一。理科学生不学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素养。文科学生不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逐渐远离自然科学常识,淡化了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这些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接受基础文化学习。

  同时,现行高中文理分科存在某些盲目性。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由于不十分了解自己的学科专长,文理选科往往受外在因素决定。一些学生受家长、老师和社会因素影响,盲目甚至被迫选择了自己不擅长或并无爱好的学科。在此情形下,将全部精力集中于部分科目学习,看似高效应考,实际上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此外,社会上流行重理轻文的观念,不仅增加文科生的心理压力,也不利于普通教育功能的实现。

  在高考文理分科影响下,大学招生选拔标准过窄和功利化,阻碍了普通教育的全面发展。为了矫正这一弊端,迫切需要改革高考评价的学科导向。新出台的高考改革政策,实行不分文理科的考试,可以破除高中文理科教学的人为分割,优化中学教学科目组合,引导基础教育全面发展,改善中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促进人才培养。

  文理不分科有效衔接素质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理论界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用以指导各级学校办学实践,以矫正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偏向以及大学专业教育的缺失。其出发点和宗旨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实施中出现定性模糊、路径不畅等问题。高中文理分科,不利于高中、大学的教育教学的正常衔接,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各自为政。这种尴尬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现行文理分科高考模式造成的。

  一方面,在文理分科影响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难以全面提升。在能否考上大学成为人才划分标准的现实环境里,高中文理分科后,多数学生都集中精力于本学科课程,有的放矢,以期在高考中谋求最大效益。虽然有中学毕业会考等相关政策要求,学生不能完全放弃其他课程学习,但是,文理分科后的教学课程已“变质”。理科课之于文科生、文科课之于理科生,俨然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同时,学生的学习行为又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与教学质量。从学校、教师到家长,多从片面追求升学的功利角度出发,放任或助长学生这种“偏科”倾向,形成高中教学的恶性循环。这种非正常的教与学状态,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消耗了学生精力,直接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过早分科,学生知识面狭窄,高校所选拔的生源,往往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能力不协调的问题,不利于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当今高校中,常见很多理科大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欠佳、人文素养不高,文科大学生缺乏科学基本常识和科学思维训练,这些都是中学过早文理分科的“后遗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大学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不得不实行“补课”,在基础教学课程中,弥补本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的文理课常识与基本能力训练。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注重人格养成与全面发展,是各级学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的贯通性。有的省市新课改高考方案拟将会考成绩纳入高校招生评价体系,目的在于改进教学与学业评价管理,引导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真正发挥会考的积极功能。大学应从学生潜能培养与长远发展出发,按学科大类招生,引导中学生提升基本文化素质。大学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内容与形式不同,但教育目的一脉相承。通过高考改革,在纵向上,打破不同阶段素质教育各自为政的格局,增强各级教育改革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切实推广文化素质教育。

  促进高校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多年来,国内高校在专门人才培养上,存在知识面过窄、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究其原因,既受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制约,也受基础教育评价标准的影响。过去相当长时期,受专才培养模式影响,我国大学过度强化专业教育,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失落,在理工科院校尤为明显。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急功近利的教育导向和浮躁肤浅的学术风气,侵蚀着大学的灵魂,严重削弱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了矫正这些弊端,必须改革不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和培养模式。从教育评价导向来看,取消高考文理分科,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首先,这一变革引导中学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能够提升高校生源的综合文化素质,从而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必要基础。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任何降低和损害基础教育质量的举措,必然会殃及高等教育质量。只有从源头上重视普通教育的全面发展,矫正文理分割的教学弊端,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拓宽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省市区陆续实施或出台新课改高考方案,既保持了考试科目的覆盖性,也增加了科目的选择性,并引入综合评定等多元评价手段,有利于基础教育发展。最近,北京市率先公布2016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在减少高考统考科目、探索文理科目组合方面,进行有益探索。这些改革虽不能根本解决考生偏科等问题,但有利于改善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其次,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在人才评价导向上发出了明确信号,以通才教育理念取代传统的专业教育观念,标志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近年来,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学术竞争力,一些部属重点大学积极探索新的招生方式,竞相选拔高素质优秀生源,试行通才培养模式。“通才”并非百科全书式的人才,而是在“博学”、“通识”基础上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举措,高考实行文理科合一,可拓宽中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基础,改善能力结构,选拔与培养创新人才。通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密切相连,其重要基础就在于理性的培养,后者是知识与能力获得的前提条件。加强各级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通识境界和人文素质,这些都能增强人才发展的潜力,也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

  为适应高考评价导向的变革,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应打通不同学科、专业的分野,构建通识教育的立交桥。大学开设全校通选的通识教育课程,扩大学生学术视野,增强其学科综合能力。通过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使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形成共同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

  总之,高考文理分科改革,涉及高中教育导向、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学生“减负”、高等教育发展诸多方面,我们应有全面认识。

  编辑推荐:

  各地各地2014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统考分数线及成绩查询

  2014年全国各高校自主招生笔试时间 政策解读

  考试吧:各省2014年高考考试大纲及解析汇总

  2014年港校内地招生录取信息汇总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zhouxin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