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认识与评价?
⑴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⑵本质具有落后性;⑶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⑷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
25、如何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26、三民主义的含义及其评价?
27、保路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四川保路运动对武昌起义起了直接推动作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28、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29、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从组成人员、对内政策和《临时约法》来看。
3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主要表现?
⑴三民主义的局限性;⑵中国同盟会的涣散,没有充分发挥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⑶革命派不
注重发动群众;⑷武昌起义后把政权交给旧官僚和立宪派;⑸被迫同意南北和谈;⑹《告各友
邦书》;⑺在中外压力下,把政权交给袁世凯。
31、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纲领;农民问题;政党;武装力量)。
32、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反封建思想的差异?
⑴前者中外结合,在孔子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守旧思想;后者运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宣传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⑵前者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未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后者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
共和国,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⑶前者主张和平改良,后者主张暴力革命。
33、维新派、保皇派和立宪派的区别和联系?
从实质上看,立宪派是与维新派、保皇派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因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争夺的重点不一样,依次形成为三个不同段落的分称: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称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但改良派是其总称,表示了它们的改良主义路线的一贯性;分称表示了它们各自的时代特征及对革命派的关系的变化。维新运动时的维新派在于除旧布新,挽救威望,以消弭革命于方萌;保皇活动中的保皇派以保护光绪帝、反对慈禧太后为宗旨,与革命派既联系又争夺;立宪运动中的立宪派则呼吁开国会,立宪法,以挽救清朝的危亡,与革命派尖锐对立,互争成败。在革命成为时代中心之后,立宪派又成为与革命派横向对峙的政治力量。
34、维新派与清末立宪派的比较?
同:⑴都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革,实行君主立宪;⑵不敢发动群众,甚至仇视革命;⑶都属于资产阶级上层分子,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异:⑴进行改革和目的存在一定差距;⑵维新派以维护清朝统治为己任,但后者有部分参加了辛亥革命,加速清朝的灭亡;⑶两者组成成分有所不同:后者有部分清朝大员加入;⑷后者是前者演变而来。
35、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
⑴两者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但手段和方式不同;⑵前者的活动在一定程度山配合了后者的活动;⑶前者向后者的进攻和支持袁世凯,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36、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比较?
⑴背景相同,但前者是为了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后者是挽救统治危机;⑵领导者不同;⑶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性质截然相反;⑷历史地位不同;前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后者的客观积极作用无法抵消其主观反动性。
37、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关系?
⑴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部分。⑵两者的联系:以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发动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使辛亥革命达到高潮。
38、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的本质含义?
39、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40、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新文化运动兴起之间的联系?
41、前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特点?
⑴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态度,表现为对孔孟儒学的政治价值观的彻底否定;⑵主张以文化作为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⑶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铸中国民众的竟声状态。
42、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孔教?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入学,隋唐初年它被神化为儒教,核心是三纲五常。由于它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因而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但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尊孔更变本加厉,因此,要在思想领域反封建,就必须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43、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44、全面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45、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比较?
⑴共同点:①从性质上看,都带有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性质;②从领导者方面来看,有些领导者是相同的;③从形式上看,都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都经过长期激烈的争论;④从作用来看,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部分,都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
⑵不同点:①从性质上看,前者属于纯粹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后者带有大部分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的性质。②从领导者上看,前者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带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后者其中部分人已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或马克思主义分子,并加入了一批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③从内容上看,前者是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后者是宣传马克思主义。④从阵营团结上看,前者的表现较为一致;后者因问题与主义之争,阵营发生分化。⑤从范围上看,前者主要局限于局部地区、少数知识分子;后期进一步扩大了区域,更多的人加入运动,而且马克思主义还同工人运动相结合。⑥从作用上看,前期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启蒙作用;后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因素。
46、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⑴以前不曾有过如此这般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思想运动来打破已经存在几千年的旧传统,推动社会进步。⑵对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广大青年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⑶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引起巨大反响,为迎接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47、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局限性?
⑴表现:①认为离开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根本改造,仅仅依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斗争,就可以改造国民性。②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进而指出改造中国现存社会制度的必要性。③没有对工农群众的痛苦表示真切的同情,没有同群众运动结合。④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⑵产生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
48、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特点?
⑴过程:(略)
⑵影响:(略)
⑶特点:①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出现的,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在西学影响下进行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③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其轨迹是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④每一次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借鉴经验;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⑤由于民族救亡的需要,几乎都进行了社会实践,但多数没有形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没有指出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方向。⑥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使中国革命有了最先进的指导思想。
49、中国科学文化近代化的轨迹?
先是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后是“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于是不自觉或自觉地开始了向西方的学习,开始了西方近代文明,首先是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50、近代前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原因及特点?
⑴原因:主要在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杰出的科学技术人员在艰苦的环境里发愤图强,努力探索也是重要原因。
⑵特点:一是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二是虽有进步和发展,但十分缓慢,远远落后于欧美日等国。
相关推荐:
·2021年高考历史冲刺复习指南 (2021-5-26 11:27:04)
·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分析“公式” (2021-5-14 16:37:28)
·2021高考历史复习要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 (2021-5-14 16:36:26)
·2021年高考历史大题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2021-4-28 15:18:40)
·2021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式 (2021-4-28 15:17:22)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