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高考地理 > 高考地理辅导 > 正文

2015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梳理小专题

来源:考试吧 2014-9-11 17:25:54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2015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梳理汇总,更多2015高考资讯、2015高考复习指导、2015高考经验技巧等信息,请及时关注考试吧高考网!

  11. 人口迁移小专题:

  ⑴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 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⑶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 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⑹ 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14. 兰州问题:

  ⑴ 石化工业区不合理:

  ① 位于河流谷地 工业废气不利于扩散;

  ② 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造成城市大气污染;

  ③ 位于城区河流上游,污染城市水源。

  ⑵ 山谷地形的不利影响:

  ① 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

  ② 使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城市大气污染;

  ③ 使城市的空间发展受到限制。

  ⑶ 布局形式与地域形态:

  位于黄河谷地,发展被迫沿河流两岸东西延伸 地形、河流 条带式 分散疏松式

  ( 因 素 ) (地 域 形 态 ) (布 局 形 式 )

  12. 城市小专题

  ⑴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 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③ 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

  ② 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③ 科技发达; ④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⑤ 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⑥ 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⑵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

  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 便利的水运。

  ⑶ 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

  ① 便捷的交通; ② 广阔的消费市场; ③ 高素质的劳动力;

  ④ 宽广的经济腹地; ⑤ 充足的商品供应; ⑥ 丰富的农副产品;

  ⑦ 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① 道路狭窄,交通堵塞; ② 居住拥挤;

  ③ 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④ 用地紧张。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 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 面 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

  地 形:平坦、开发空间大;

  水 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

  产 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① 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

  ② 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

  ③ 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

  ④ 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⑷ 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 式:环行-放射式 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 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 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

  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⑸ 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两大问题: ① 交通线路拥堵; ② 交通环境污染

  措 施: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 ①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② 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

  ③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⑹ 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表现:①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②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③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④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⑺ 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②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13. 文化小专题:

  ⑵ 为什么说都江堰是顺应了自然规律? ① 既可防洪又可灌溉 ② 没有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变式: 为什么说江南丘陵的梯田顺应了自然规律? ① 丘陵地区坡度较小,开垦梯田后,既没有造成环境污染,也没有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② 开垦梯田后,既充分利用了地形、光热等自然资源,又使农业得以充分发展。

  ⑶ 民族风情、民族的节日 元宵节舞龙灯--汉族 泼水节--傣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芦笙节--苗族 火把节---彝族

  17. 黄山与庐山旅游问题:

  ⑴ 欣赏黄山云海,最佳季节是夏季,最佳天气是雨过天晴。⑵ 黄山四绝中的"怪石"在游览时,应选择特定的观赏位置才能欣赏到这些岩石地貌的酷似造型.

  ⑶ 庐山黄山比较: ① 游览价值:黄山大,庐山小;② 市场距离:黄山较短,庐山较长;③ 地区接待能力:黄山较小,庐山较大;④ 交通通达性:黄山道路较少,交通不便;庐山有京九铁路和长江航线,通达度较好。⑤ 环境承载量:黄山缺少较大平台,环境承载量较小;庐山有较大平台,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环境承载量大

  ⑷ 在规划黄山旅游规模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旅游活动的规模与黄山游览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⑸ 黄山与庐山较好协调了旅游活动的规模与黄山游览区的环境承载量 的关系,均获"世界人类和自然遗产"殊荣,成为著名旅游区

  ⑹ 制约黄山夏季旅游游客数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境承载量

  ⑺ 黄山与庐山两地开发条件不同,主要原因是: 环境承载量;地区接待能力

  ⑽ 对黄山开发为旅游区的影响作出评价:利:① 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弊:① 带来环境污染 ② 对动植物的破坏 ③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④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⑤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⑾ 对黄山的开发条件作出评价:(从游览价值方面分析) ①"黄山天下奇",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质量较高;② 集群状况优良;③ 附近没有雷同景点,具有较好的地域组合状况。

  ⑿ 西欧旅游业发达的原因:① 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丰富;② 历史文化灿烂,各地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丰富;③ 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3.政治经济地理格局小专题:

  ⑵ 我国(发展中国家)如何吸引外来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① 持续的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商;② 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③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④ 争取国内、国际稳定的政治局势。

  ⑶ 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 ① 当前世界国家、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② 可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改善出口商品构成;③ 利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⑷ 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起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⑸ 跨国公司:国外组织生产的原则( 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 ① 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金;② 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③ 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

  跨国公司进军我国的利与弊: 利: 引进资本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利于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  弊: 对我国传统工业造成冲击

  ⑻ 西亚地区倍受西方列强关注,原因: ① 西亚石油资源丰富,是西方列强主要的能源供应地;② 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战略位置重要.

  19. 港口的建设:上海、纽约、天津等

  ⑴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 ① 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

  ② 港阔水深,不淤不冻;

  ③ 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① 经济腹地广阔;

  ② 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欧亚大陆两岸;

  ③ 以鹿特丹为依托。

  ⑵ 上海港的区位因素不利方面:

  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

  14. 三峡工程小专题:

  意义:① 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

  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

  ② 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③ 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④ 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⑤ 航运、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成败的关键:移民

  移民安置最大困难:库区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移民安置政策:本地安置(就近后靠安置)和异地安置相结合的农村移民政策

  移 民方针:开发性移民---------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

  开发性移民好处:开发性移民把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两者相互

  促进,有利于移民的长治久安

  15 能源小专题:

  ⑴ 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

  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⑵ 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

  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⑶ 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⑷ 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 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⑤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⑥ 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⑸ 调整措施:

  ①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

  ②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③ 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

  ④ 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⑤ 稳妥发展核电;

  ⑥ 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

  ⑦ 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⑧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⑨ 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⑩ 利用乙醇汽油。

  ⑹ 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① 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

  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② 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

  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

  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⑺ (去年)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

  ① 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

  ② 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⑻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① 对西部的意义:

  a. 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

  保持;

  b.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c. 增加就业机会;

  d. 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② 对东部地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16. 商业贸易与金融小专题

  ⑴ 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① 周围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

  ②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

  ⑵ 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

  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大城市)-----商业街和商业小区

  人口稀少地区--------货郎担、大篷车等流动形式

  ⑶ 商业中心的布局原则和区位:

  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⑷ 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的原因:

  ① 上海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腹地

  ② 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变式:武汉、西安分别是我国中西部最大的商业中心的原因。

  芝加哥是美国中部商业中心的原因。

  ⑸ 世界主要金融中心

  ① 世界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

  ② 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23. 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⑴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⑵ 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 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

  ⑤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⑥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

  的界线;

  ⑦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思路:地形界线、气候(气温、降水、风)界线、植被界线、农业界线)

上一页  1 2 3 

  相关推荐:

  考试吧梳理高考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四点改革思路

  2015高考备考:准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规划

  考试吧解读: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方案

  2015年高考各科目一轮复习规划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zhouxin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