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 正文

2016年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5)

来源:考试吧 2016-2-5 15:53:40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2016年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更多2016高考资讯、2016高考报名时间、2016高考报考条件、2016高考经验等信息,请及时关注考试吧高考网或关注“566高考”微信获取相关信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2014南京模拟)在西学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发生了分化,其群体也随之分化、重构,形成新旧两个阵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嬗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予之幼时,即有万里封侯之志,既冠而读兵书……年垂四十,身虽登科,终无机会风云,不得已而舌耕度日。

  自光绪庚子后改设学堂,不数年停止科考,并派学生出洋留学以学洋夷之学……洋学既盛,孔孟之学遂无人讲;中国人士均尚西学,则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皆置诸如无有之乡,遂养成许多叛逆……至宣统三年,突然蜂起,革我清之命,改称民国,号曰共和,而乱臣贼子乘势行其素志……岂非孔孟之学不行而洋学是尚之所致乎?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与此新出现的“夷狄”更常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之中。现在反要向其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又是“制夷”。何况……这些“始创自由平等于己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国之人”。故中国士人对学习西方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中的多重尴尬是不言而喻的。

  ——罗志田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属于新旧哪个阵营,从政治与文化的立场及其个人利益角度说明其依据。(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等知识分子以传统方式“安身立命”的社会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中国士人”所遭遇的“尴尬”。(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问题上存在的困惑。(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认识。第(1)问从材料一中“遂养成许多叛逆”“乱臣贼子”可看出作者属旧阵营。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与母亲包办订婚的江冬秀女士完婚”,体现了其未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体现了其学习西学。第二小问原因可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第(3)问“中国士人”的“尴尬”根据材料可看出是指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的实贱活动,结合所学,任举两例即可。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从学习西方的目的、学习西方的态度、学习西方带来的后果等方面概括。

  答案:(1)阵营:旧知识分子。

  依据:政治上,反对革命,维护清朝统治;文化上,反对“洋学”,维护“孔孟之学”;利益上,反对废除科举。(6分)

  (2)特点:接受西学,未摆脱传统文化影响。

  原因:社会性质未变;封建儒学仍占主导地位;社会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6分)

  (3)例一:鸦片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思想。例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例三: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变法图强。例四:辛亥革命试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西方列强却支持中国封建势力镇压革命党人。(任答2例即可)(4分)

  (4)困惑: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之间的困惑;固守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之间的困惑;信奉西方思想价值观与西方奴役中国之间的困惑。(任答2点即可)(4分)

  22.(2014杭州模拟)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人叶盛说:“今书坊(印刷并出售书籍的地方)相传射利(谋取财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畜(蓄)而人有之;痴騃(痴呆)女妇,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为《女通鉴》……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或者以为警世之为,而忍为推波助澜者,亦有之矣。”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材料三

  1915~1923年 1938~1945年 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并分析其作用。(4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19世纪末维新派掀起一场变法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运动对国人思想的“启蒙”。(8分)

  (3)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材料三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现象”由材料信息“小说杂书”“农工商贩”“痴騃女妇”“官者”“士大夫”可知小说流行甚广并得到众多社会阶层的喜爱。“作用”从“书坊”发展,丰富生活及“警世之为”三个角度思考。第(2)问“主张”据材料信息“义务教育培养”“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分析。“思想根源”由通过社会福利制度达到“大同之世”可知康有为将儒学大同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相融合。“启蒙”据所学作答。第(3)问第一种文化现象处于“1915~1923年”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展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彻底批判,一些思想家对此不满著书以展示“中国文明的精神”“全貌和真象”。第二种文化现象发生于“1938~1945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利于抗日。

  答案:(1)现象:小说流行,受到各阶层人们的喜欢。

  作用:①促进了印刷业和出版业的繁荣;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③对下层群众起道德教诲的作用。(4分)

  (2)主张:教育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文化与职业技能并举。

  根源:继承儒家“仁”(大同思想);吸收西方民主思想。

  维新变法中,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8分)

  (3)第一种文化现象原因:①1915~1923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号召“打倒孔家店”,引发了否定和怀疑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②一些思想家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

  第二种文化现象原因:①1938~1945年,处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②一些史学家为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国历史中挖掘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发挥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8分)

关注"566高考"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2016高考备考资料!

上一页  1 2 3 4 5 

  相关推荐:

  2016年高考二轮复习备考方法与计划汇总

  2016高考生寒假复习要劳逸结合巧用劲

  2016年高考生寒假复习规划秘籍

  2016高考历史复习策略:基础知识+适当训练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songxiaox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