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河北代表团全团会议上表示,明年将取消现有高考中四分之三左右的加分项目,只保留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等少量加分项目。(3月6日《京华时报》)
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好消息。若用一句话概括其意义,那便是:
必须承认,高考加分政策有着良好的初衷:高考“唯分数论英雄”有着显而易见的缺陷,它只能反映一名考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却无法全面反映一名考生的综合素质,更无法展现一些考生的特长。在“唯分数论”导向之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素质教育步履维艰。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改变这种导向,高考才有了各种加分政策,以期纠正应试教育之偏,结出素质教育之果。
然而,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可能是跳蚤。看上去很美的高考加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逐渐异化、变味、走形,乃至与初衷南辕北辙。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高考加分的“三宗罪”:一是导致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各种丑闻层出不穷,各种神通花样翻新,严重损害了高考的公信力;二是有些加分项目反而强化了应试教育——当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只是为了获得高考加分,它就会异化为更加疯狂的应试教育,增加了学生和学校的负担;三是对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学生不公平,因为他们没条件、没机会学习各种特长,很难获得高考加分,致使重点高校中农村生源比例偏低,城乡教育鸿沟越拉越大。
正所谓“兴一利生一弊”,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利弊相依的,关键要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就高考加分政策而言,其利在于可在一定程度上破除“唯分数论”,让综合素质较高或特长考生获得优先上大学的机会,但相比而言,其引发的种种弊端更加严重和普遍,更加突出和刺眼——如果说高考“唯分数论”是一种较低层次公平,高考加分政策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公平,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不仅更高层次的公平如同镜花水月,连较低层次的公平都屡屡遭到破坏,这自然让人们无法容忍,宁愿回归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较低层次公平。
在这个意义上,大幅度削减高考加分,并非表明高考加分政策一无是处,更不是否定素质教育,而只是利弊权衡的结果,是“两弊相权取其轻”。尤其让人欣慰的是,这次削减高考加分项目没有拖泥带水,而是大刀阔斧、快刀斩乱麻,现有高考中四分之三左右的加分项目都将被取消,对很多加分项目不惜采取“一刀切”。这是维护高考基本公平的需要,也是对民众呼声的诚恳回应,显示了中央提振高考公信力的决心。
减少高考加分,就是增加高考公平,尽可能压缩加分项目,就相当于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生存空间压缩到最小。这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办法,它比加强监督更有效,比事后究责更管用。高考公平事关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乎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意在维护高考基本公平,而素质教育只有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才能开花结果。
相关推荐:
·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分班 (2021-9-2 16:26:56)
·2021年高考方案出炉 志愿填报迎来重大变化! (2020-12-31 9:29:41)
·全国八省市公布2021年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2020-12-31 9:20:30)
·各省市2021年高考照顾政策汇总 (2020-10-14 18:56:41)
·2020年高考有五大政策变化 (2020-7-6 10:05:36)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