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第 I 卷 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太平广记钞》中写到“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意养之?”,该材料体现了 ( )
A.小农经济下“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 B.明朝时期已经有了计划生育思想的萌芽
C.冯梦龙受到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 D.明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膨胀现象
2.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
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 )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3.《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 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 3.76 石),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 石)”。这说明 ( )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4.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此材料说明宋代 ( )
A.土地契约制度己比较完善 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
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 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5.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西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而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如盐铁官营)以下作为上述材料的研究主题合适的是 ( )
A.中国封建主义专制集权体制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体制的比较
B.中世纪西方的城市化进程快于中国之现象分析
C.中国官营手工商业和西方城市商业发展的对比
D.西方人治和中国法制观念下的中西城市面貌
6.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
(《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7.《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
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 ( )
A.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C.官营纺织经济被赶超日益破落衰败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8.“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
B.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
C.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9.明代时,“河间(今属河北)行货之商,皆贩缯、贩粟、贩盐、铁等。贩缯者,至自南京、苏州、临清;贩粟者,至自卫辉(今属河南),并天津沿河一带;贩铁者,至自沧州、天津;贩木植者,至自真定;冀诸贩瓷器、漆器之类,至自饶州、徽州。”这表明 ( )
A.抑商政策松动促进长途贩运贸易 B.商品交换突破地方市场限制
C.经济发展平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D.手工业的区域分工相对平衡
10.《广阳杂记》:“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由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材料叙述的是 ( )
A.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B.唐代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达
C.南宋江南地区的物质转输 D.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区域分工
11.明代初期,田赋实行实物征调,官员的官俸禄米也必须到南京支取,路远费多,官员也得不到实惠。后来决定在南方实行“金花银”新制,所得田赋银两悉数解入国库,再以白银支付俸禄,后来又将此项改革推行到北方。这项措施客观上 ( )
A.推动了国家财政制度变革 B.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C.杜绝了官员贪污腐败现象 D.缩小了南北的经济差距
12.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即取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
A.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
B.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C.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
D.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
13.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14.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 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 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 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 1000,那么,下列关于 m、n 的四组数据的推理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 )
A.m=900,n=100 B.m=800,n=200
C.m=600,n=400 D.m=400,n=600
15.“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下列关于各时期金融中心形成的因果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
A.新航路开辟——北意大利金融 B.三次英荷战争——荷兰金融
C.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金融 D.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金融
16.有学者对新航路开辟作了如下评价:“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对这一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 )
A.片面强调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 B.经济发展完全依赖对殖民地掠夺
C.新航路开辟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 D.较为客观分析新航路的历史作用
17.西班牙萨拉曼卡学派提出了“价格革命”一说,认为发生于西班牙的物价飞速上涨是由于美洲金银大量进口所致。后来的绝大多数人接受了这个观点。而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P、T、M、V 分别代表价格、交易量、货币、流通速度),认为在均衡条件下价格水平是货币供给量的函数。费雪的观点 ( )
A.从根本上否定了“价格革命” B.从理论上充实了价格革命”
C.认为“价格革命”并没有发生 D.认为“价格革命”由贸易决定
18.“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中“新阶段”最主要的含义是 ( )
A.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 B.引起早期殖民扩张
C.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19.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宣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 )
A.欧洲文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B.欧洲殖民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等为目标
C.欧洲殖民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 D.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20.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解决土地问题,而法国大革命时期是将土地分成小块,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后世的史学家们,有些人肯定了英国的做法,而有些人则肯定了法国的做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 ( )
A.运用现代化史观者肯定了英国,而运用革命史观者肯定了法国
B.采用道德标准者肯定了英国,采用生产力标准者则肯定了法国
C.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生产力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D.前者站在新贵族立场上看问题,后者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看问题
21.阿诺德·汤因比指出:“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世界与西方的冲突”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最深远的影响在于 ( )
A.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西方对世界各地区的殖民扩张侵略
C.世界逐渐从传统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D.世界各地由相对隔绝走向密切联系
22.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 ( )
A.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 B.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C.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D.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
23.“一方面由于特别狭窄、畸形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使得拉美国家的国民经济压在某单一农作物的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上。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国内工业部门,又使其国内居民生活中必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完全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千枝松:《工业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这段资料不能说明的是 ( )
A.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入
B.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C.拉美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附庸
D.拉美经济转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24.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1835—1919)描述某一经济现象时说:“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 900 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这反映了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工业革命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C.美国建立了完善的福利制度 D.垄断组织控制了国家经济生活
25.2013 年 3 月 13 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到二战后东京审判时说:“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战时日本领导人“是根据联合国一侧战胜国判断被定罪”。这一说法 ( )
A.表明日本欲按自己的意图对二战作出总结
B.质疑东京审判的公正,企图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C.是在美国授意下否认侵略的一贯行为
D.深刻反思东京审判以换取国际社会对钓鱼岛问题的同情
26.1970 年 6 月 4 日,美国众议院第一次从其援外拨款法案中取消了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决定。紧接着,美国驻法大使向中国驻法大使馆传递美方的意图:华沙这个论坛太公开,也太拘谨,美方希望另外打开一条保密通讯的渠道。这反映出当时 ( )
A.美中苏鼎足的世界格局出现 B.中美建交是美国的战略目标
C.中美关系的发展受冷战影响 D.美国急于瓦解社会主义阵营
27.1950 年,法国提出了建立一支欧洲军队的“普利文计划”,普利文计划是舒曼计划在军事上的表现。时任英国首相艾德礼表示:“我们愿意在政府独立基础上的任何形式的欧洲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不能把做出决定和行动的自由放弃掉,交给任何超国家的机构。我们对欧陆那些愿意采取这些计划的国家持鼓励态度,就像对待舒曼计划那样,我们表达了愿与任何在合作计划下建立起来的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材料表明艾德礼的真实意图是 ( )
A.英国对具有超国家性质的普利文计划难以接受
B.积极支持但不参与以保持自己世界大国的地位
C.保持英国的独立能实现自己当欧洲盟主的梦想
D.参加欧洲一体化会影响到英美特殊的盟友关系
28.“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实质上反映出 (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世界政治冲突的不断加剧 D.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在激化
29.西方世界的中国研究肇始于“耶稣会士汉学”,迄今已有 400 年的历史。期间,该研究大致经过了“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从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唱衰中国’到‘唱盛中国’”的演变过程。该演变趋势客观上反映了 ( )
A.世界由欧洲中心向美国环太平洋中心的演变 B.美国与中国意识形态的冲突愈演愈烈
C.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发生了变化 D.中国的社会科学对世界影响巨大
30.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材料反映出世界格局的发展是 ( )
A.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B.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
C.缺乏稳定的根基支撑 D.调整了大国间的关系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 31 题 25 分,第 32 题 15 分,共 40 分)
31.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1721 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与雍正元年(1723 年)“摊丁入地”政策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但是人口的迅猛增长毕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人口达到 3.0148 亿时,这种压力愈来愈明显了。......
著名学者洪亮吉在 1793 年提出了他的人口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耕地的增长不及人口增长的速度;(二)他主张以“天地调剂之法”与“君相调剂之法”来解决过剩人口,即水旱瘟疫等灾害的自然淘汰,政府人为调整与救济,如移民、开荒等;(三)他认为听任人口激增会引起社会动乱。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17 世纪晚期英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英国的牧师、经济学家马尔萨斯 1798 年发表了《人口论》,他描绘了英伦岛国人口膨胀的可怕前景。……他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相似点与不同点。(8 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 世纪后 200 年间的英国和 1978 年底以来的中国,分别是如何安全绕过“马尔萨斯陷阱”的?(8 分)
32.(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资本主义列强扩张图(左图)
材料二 2015 年 3 月 28 日,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右图)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世界经济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形成的基本原因。(6 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目前我国“一带一路”愿景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7 分)
(3)根据你对材料一、二的解读,说明我国古代和西欧近代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区别。(2 分)
相关推荐:
·2020年高考英语抢分题型专练及答案(5) (2020-3-22 15:31:57)
·2020年高考英语抢分题型专练及答案(4) (2020-3-22 15:31:24)
·2020年高考英语抢分题型专练及答案(3) (2020-3-22 15:26:01)
·2020年高考英语抢分题型专练及答案(2) (2020-3-22 15:23:38)
·2020年高考英语抢分题型专练及答案(1) (2020-3-22 15:22:32)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