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 正文

2019年高考历史第二轮练习试题及答案(十一)

来源:考试吧 2019-1-23 9:48:13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2019年高考历史第二轮练习试题及答案(十一)”由考试吧发布,更多2019高考资讯、2019高考报名时间、2019高考报考条件、2019高考经验等信息,请及时关注考试吧高考网或关注“考试吧高中资讯”微信获取相关信息。

  训练1:

  材料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者中,钱玄同可说是一员骁将,一位急先锋。他虽然并不是发难者,但却最早给发难者以强有力的支持。1917 年初,当胡适在《新青年》2 卷5 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钱玄同立即在该刊 2 卷 6 号发表《通信》作为声援。此后,钱玄同又发表了《论应用文之亟宜改良》等重要文章,提出了文章应加标点符号,数目字可改用阿拉伯号码,凡纪年尽量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元,书写方式“改右行直下为左行横移”等主张,都是有关文化教育方面重大改革的首倡。

  在中国近现代的国语运动中,钱玄同有过不少建树:审定国音常用字汇(历时十年,合计一万二千二百二十字);创编白话的国语教科书;起草《第一批简体字表》(计二千三百余字);提倡世界语等。可以说,建国以后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钱玄同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做过很多坚实的奠基工作,他称得起是文字改革工作的前驱。

  ——摘编自陈漱渝《“ 五四”前驱国学健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玄同倡导文学革命的主要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钱玄同推动文字改革的历史意义。(9 分)

  【答案】(1)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的表达方式阻碍社会进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钱玄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等(6 分,回答 3 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意义:更新了文学观念,声援了文学革命;催促了新文学作品的诞生;有利于大众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的国语运动

  (3)为我国后来的文字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9 分,回答 3 点即可)

  

  训练2:

  材料一 新生活运动发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国民政府已取得政权七八年,加上各层官吏中,东西洋留学生出身者甚彩(注:多),较有时间和精力注意到民众的生活状态,譬如生活肮脏、杂乱、缺乏公德意识,人际关系苟且自私,毫无羞耻心,社会气氛黯淡、杂乱、暮气深重,乌烟瘴气……

  ——《新生活运动闲话》

  材料二 新生活运动开展初期,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南京、上海、南昌等大城市,卫生状况有明显好转。为了整顿社会秩序,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娱乐的法令,如禁止饭店、舞厅夜间营业等。1935年4月17日,在吸食、买卖鸦片最严重的四川成都,关闭了1 300多家大烟馆。许多城市的社会治安以及卫生等状况也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张岚《国民党“新生活运动”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生活运动取得了哪些成效,并谈谈你对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认识。(9分)

  45.(1)背景:国民政府建立后,欲改良社会风气;留洋出身的各级官吏关注到中国民众的落后;社会上缺乏公德意识,民众生活卫生质量较差。(6分)

  (2)成效:改善了城市生活卫生状况;整顿了社会秩序;推动了社会治安的好转。(6分)认识:新生活运动有利于树立国民新的生活观念,提高了国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3分)

  训练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末年,1711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康熙蠲免钱粮(免交赋税)“有一年蠲及数省者”或“一省连蠲数年者”,甚至有全国性的蠲免。史载,1691年与1703年康熙皇帝免除天下钱粮2759万多两。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论康熙皇帝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黄河泛滥成灾,造成了整个国库亏空甚多。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权转移因土地买卖而加速。农村里分化出大批无业光丁。同时,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雍正时,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实行“耗羡(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借口征收钱粮有损耗而额外加征)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发给官吏。

  ——《论雍正王朝经济改革的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康雍时期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二者经济改革的落脚点是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二者在赋税改革上有何继承性?其主要的积极意义是什么?(7分)

  答案:(15分)(1)原因:清初长期战争,经济破坏严重;土地兼并,政府收入减少,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固有的腐败顽疾;从根本上巩固清初在全国的统治。(6分)

  落脚点:从重视农业、稳定农业入手。(2分)

  (2)继承性:由康熙固定全国人丁数到雍正废除人丁税,并在税收手段上进一步规范化。(3分)

  意义:赋税规范征收,手续简化,一定程度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民和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从根本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有利社会进步。(4分)

  训练4:

  材料: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公告指出:“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各重要国家相率改定货币政策,不许流通硬币。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着。因之工商调敝,百业不振,而又资金源源外流,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公告中规定了六条办法,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稳定法币对外价值,保持汇率稳定。

  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继“废两改元”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黄余送、裴平《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政策的积极影响。(9分)

  答案:(1)6分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西方各国的货币政策引发中国金融动荡、经济发展困难;

  中国货币发行不统一,币制混乱。

  (2)9分

  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状态,实现了币制的统一,促进了国内农、工、商业的发展;

  摆脱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金融市场;

  成功集中了国内资金,为抗战作了较充分的物质准备。

  训练5:

  材料一

  洪武七年(1374)定卫所之制。.......明初卫所军士的来源,大抵可分为“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类。明代军士地位十分低下,

  因为“谪发”作为卫所军士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有相当数量。.........因此“人耻为军”成为当时人的普遍认识。明朝中期以后,军职冒滥,占役严重,军士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卫所军士逃匿日多。卫所军士别立户籍,称军籍。军籍属于都护府,民籍属于户部。卫所军士不受普通行政官吏的管辖,在身份、法律和经济地位上都与民不同,军和民截然分开。

  材料二

  明朝中叶以后,….实行募兵法。募兵无特殊户籍,虽领饷银,但不世袭,也无固定驻地。正统二年(1437),使募所在军余、民壮愿自效者,陕西得四千二百人,人给布二匹,日粮四斗。这样的民壮属地方军,系招募而来。最初,募兵只在军事需要的情况下进行,而且多充实沿边军事力量。嘉靖以后,明朝便以募兵为主力,卫所军只留虚名,置而不用。……万历末年,女真族在东北崛起,因辽东用兵,明政府因此募兵更多,国库日绌。募来的兵未经严格训练,战斗力较差,又不能按时发饷,结果也是和卫军一样,逃亡相继。天启时,各地所募兵逃亡的日益增多。募兵制的弊端到明末已暴露无遗。

  ————以上材料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卫所制相比,募兵制在军士管理方面发生哪些变化?(8分)

  (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募兵制。(7分)

  答案:(15分)(1)(8分)军士不世袭;没有军籍;受地方行政管理;流动性大。

  (2)(7分)原因:明代军士地位低下;卫所军士逃跑多,士兵缺乏;卫所制下对军士限制严苛。所以募兵制取代卫所制。

  评价:募兵制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一定程度缓和社会矛盾。但没有根本上解决士兵逃亡问题。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原则。第二部分即《杂法》,主要是惩治盗贼罪以外其他犯罪的法律规定。第三部分即第六篇《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原则的法律规定,相当于现代刑罚的“总则”性质。 ——《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守旧势力反对公布成文法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颁布的背景。(9分)

  答案:(15分)

  (1)成文法的制定,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动摇以宗法等级秩序为基础的贵族世袭统治权威。(6分)

  (2)特点:系统的成文法典;以法家“法治”“重刑”思想为指导。(3分)

  背景:

  经济: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生产关系的初步确立;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的影响。(6分)

  训练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武十四年,明朝建立基层管理组织里甲制度。每110户为1里(城中称坊,近城称厢),推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又以一户为甲首。甲长、甲首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状况。在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一册,登载该里的户籍情况,每10年重新核实更造,以便合理征发赋役。黄册逐级上报,最后汇总于户部,上报者皆以黄纸为面,故称黄册。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明代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包括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等。各种户类严禁私自脱籍或更换,“凡军、民、驿、灶、匠、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譬如匠户,是被限制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人户,凡籍为匠户,须世代承袭,不得脱籍,不能入仕。

  不同的户类之间等级森严,其中宗室户包括皇室和宗藩人户,官绅户是贵族缙绅地主的一个户口类别。这两种人户在社会上等级地位最高,拥有各种特权。

  为了遏制流民,明禁止农民随意离开里甲。当时明确规定:“甲下或有他郡流徙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

  ——摘编自高飞《明朝户籍制度中的身份法与迁徙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建立黄册制度的主要目的。(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代的户籍制度进行简要评价。(9分)

  【试题答案】

  (1)准确掌握全国户籍情况;(2分)合理征派赋役,恢复发展经济;(2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稳定社会秩序。(2分)

  (2)积极:明代户籍管理严密,有利于社会稳定;(2分)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有利于巩固统治。(2分)

  消极:将户类固定化、等级化,压抑了广大民户特别是社会底层户类的积极性,不利于技术的交流和传播;(3分)严禁民众迁移逃亡,加强了社会的封闭性,

  

  不利于人 口的流动和社会进步。(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训练8: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女性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是近代社会变革不可回避的话题,并成为衡量社会变革程度的标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传播本教派的教义,扩大新教影响,争夺更多的信徒,路德极其重视教育,他强调国家兴办学校,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到普及。他认为,开展学校教育不仅有利于教会,也有利于国家。因此,他要求国家应强迫所有儿童不分男女与贫富都要入校学习,父母要对自己的子女受教育负责,而教会更应积极地办好学校教育。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路德希望成立女子学校,女孩子在学校里可以每天用德语或拉丁语读一个小时的圣经。路德的教育计划的实施者菲利波·梅兰托内曾下令建立由女教师任教的女子学校,女学生在那里学习1—2个小时,学习期限为1—2年。

  ——《宗教改革时期的女性》

  材料二:维新派兴办女学是基于他们思想深处的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更突出的是,他们不仅把兴办女学停留在理论探讨上,而且把它变成实际行动……维新派在19世纪后期所掀起的创设女学堂活动,可谓轰轰烈烈,其规模、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连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和开明派也参加进来。

  ——陈文联《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想的历史考察》节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的教育观及该教育观所产生的影响。(9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维新派关于兴办女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6分)

  【答案】

  (1)教育观:教育是利国利教的事情,国家、家庭、教会应当使所有儿童(不论男女和贫富贵贱)入校接受教育。(3分)影响:有利于新教的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6分)

  (2)评价:以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为指导,兴办女学,宣传变革,有助于促进女性的觉醒和解放,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其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兴办学堂、提倡女学、移风易俗等思想与实践,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6分)

  训练9:

  材料 南北朝后期,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

  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制度上进行了变革。

  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

  唐代科举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瞬岳、明字、明算等多种。学馆的生徒可以直接报考,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主持考试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以后归礼部掌管,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

  ——摘编自杜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选官制度的改革和隋唐繁荣之间的关系。(10分)

  (1)背景: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大族垄断了选官的权力,士族阶层的腐朽;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阶层力量增长,社会矛盾加剧;面临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5分)

  (2)特点:政府统一组织,分科考试,定期举行,公开选拔,择优录取,打破考试人员的身份地位限制;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诗赋和时务策。(4分)

  关系:中央掌握了官吏的选拔任用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开放选官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激发了社会活力,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6分)

  训练10:

  材料一 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于是天子遣使,虚郡国仓廪以赈贫。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假贷。……(富商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夫理国之道,除秽锄豪,然后百姓均平,各安其宇。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增而用足。

  ——西汉桑弘羊《盐铁论》

  材料三 注: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

  ——《汉书·车千秋传》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6分)

  (2)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9分)

  答案:(15分)

  (1)背景:反击匈奴和赈灾的财政压力;对富商大贾“不佐公家之急”的反感;削弱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6分)

  (2)观点:对盐铁官营政策,“贤良文学”之士反对;御史大夫桑弘羊则赞成。(2分)

  认识:“贤良文学”之士代表地方利益,尤其是地方上王侯、富商的利益。这一政策的实行,大大削弱其既得利益,而且出现了价高质次、强征专卖、“与天下争利”等封建官营的弊病,所以他们持反对意见。而御史大夫则代表中央、政府的利益,希望借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提供物质保障。(4分)

  对盐铁官营的不同观点折射出中央与地方、封建政府与百姓、垄断官营与工商业自由发展的矛盾。(3分)

扫描/长按二维码帮助高考通关!
获取2019高考报名时间
获取2019年高考作文
获取高考历年真题解析
获取2019高考心得技巧

微信搜索"考试吧高中资讯" 关注也可获得高考秘籍

  编辑推荐:

  2019高考语文必会100个多音字总结

  2019年高考命题的最新定调

  2019年高考作文辅导:三大要素炼成高分作文

  2019年高考作文辅导:五步训练 练就作文新天地

  2019年高考时间预计为:6月7、8、9日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liujia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