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 2.C 3.D 4.C 5.A 6.B 7.A 8.D 9.C 10.C 11.A 12.C 13.A 14.D 15.C 16.B 17.C 18.D 19.B 20.A 21.C 22.C 23.D 24.C 25.D
【解析】
1.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旨在考查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分析可知,当时中国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D符合题意;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
2. 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故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民国初年的社会风尚.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特征的识记.需要掌握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具体的表现.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具体的表现:
(1)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解放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以土葬为主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革.
(3)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3. 本题主要考查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AC两项的表述均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乡村社会的教案……远远多于……城市”,故排除;B项中的“更具有”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题目中的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教案远远多于城市的现象表明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相对于城市,更加落后和封闭,即自治体系更为根深蒂固,致使其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更为强烈。D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D。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过发生大面积、持续性的自然灾害,所以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与自然灾害无关,故A项错误;
1982年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粮食产量连年增加,故B项错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样化转变,故C项正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这与题干中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本题属于中档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样化转变.
5. 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旨在考查考生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可知,“剪发易服”促使西装面料进口增多而传统面料销量下降,立宪派倡导中式服装是为了增加传统面料的销售量,降低西装面料的进口量。所以“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服饰的西化会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可排除;由材料可知,立宪派通过提倡中式服装,打压服装西化的潮流,材料不能得出立宪派通过提倡剪发易服来推进宪政改革,故D项错误。故选A。
6.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的核心,即近代上海公共租界拟建立交通运行规则,并体现出逐步与西方交通文明接轨的趋势,B项符合题意,正确;AD两项表述均不准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与题干内容无关,题干信息无从体现“最新科技成果”,排除。故选B。
7. 本题考查有线电报的开通,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可以判断通信工具是有线通信,BD项排除,A项符合题意;而有线电话开通是1882年,所以排除C项。故选A。
8.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注意从航运、铁路、公路和航空四个方面具体地分析变化的历程。如本题四个选项即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命题。
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有直接航线,已经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9. 本题考查抗战时期四川地区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及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可知,“1938—1941年”即抗战时期,四川地区新筑公路的通车里程、通车县市数量均急剧增加,反映了位于抗战大后方的四川地区的交通事业服务于抗战的民族战争需要的特点,故C正确;民生主义内容主要指“平均地权”及后来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错误;B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1938-1941是国民政府抗战时期,而非准备抗战阶段,故D错误。故选C。
10.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判断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的淞沪铁路是外国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清政府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为唐胥铁路,A错误;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可能实现自主修建铁路的目标,B错误;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开始了中国水上交通运输业近代化进程,C正确;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D错误。故选C。
11. 略。
12. 依据题干“均进馆代登广告”可知,清廷创办《政治官报》涉足广告业务,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报刊业发展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报刊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广告在报刊收入中的比例,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考查官办报刊涉足广告业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和关键信息“均进馆代登广告”的分析理解.需要掌握近代中国报刊的功能.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影视事业的掌握和识记、理解教材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第一次放映了“西洋影戏”,故A项正确;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定军山》,《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1931年《歌女红牡丹》,标志中国诞生第一部有声电影,故BC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电影事业受到挫折,故D错误。故选A。
14. 本题考查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视业的发展状况,从所占比例说明上海发展较快,上海是近代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经过发展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所以D项符合题意;20年代中国军阀混乱以及北伐等,所以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中的电影“出现”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题干没有体现。综上,排除ABC,故选D。
15. 本题主要考查大众传媒的变迁,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数千名人力车夫阻止电车通行的现象”说明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遇到阻碍,而“《申报》对此进行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平息事端”说明报刊的介入,有效的促进了交通近代化进程,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ABD三项不符合题干主旨,可排除。故选C。
16.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题干信息是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一原则的解释,结合所学知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故B项正确;A项,“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与题意不符合,故排除;CD两项是属于一边倒政策的内容,故排除。故选B。
17.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从材料“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次会议指的是万隆会议,而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而非其他三个选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对“求同存异”这个方针的掌握,学习时要注意从它的含义,意义等方面进行学习.
“求同存异“:同: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不同.
18.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方针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排除B;“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故选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排除C。A是外交政策,排除。故选D。
19.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掌握,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重新提出“中间地带”,材料“帝国主义之间互相争夺殖民地”、“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调整对外关系”说明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和亚非拉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矛盾,积极发展与亚非拉的关系,B符合题意;AC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选B。
20.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它援助”,结合所学可知该条约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一边倒”的原则,故选A;“求同存异”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与材料时间“建国初期”以及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外交关系时提出的,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结盟而非不结盟,故排除D。故选A。
21. 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美国对发展空间技术非常重视;
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反思中美关系成为美国社会的共识,只是美国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的观点;
C项正确,题干“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至1971年前中美对峙的状态,这是因两极格局政治格局下,中美意识形态不同,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
D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思中美关系,并未批评.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
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要多.”的含义.
2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结合材料时间“1973年”及所学可知,A与史实不符,1979年中美正是建交;B表述错误,早在1956年就已开始探索;C符合题意,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D与史实不符,当时还处于“文革”时期。所以应选C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措施
23. 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材料信息“既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可知,中国与任何国家都不结盟,结合所学知识,这体现的是新时期的不结盟政策,D正确;ABC不符合材料之意,排除。故选D。
24. 本题考查重返联合国,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971年第26届联大票数发生重大变化是由于基辛格访华,中美关系趋向和解,故C正确;不结盟运动在1961年,排除A;此时的中国综合国力并不是很强大,排除B;美欧日三足鼎立形成与题干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C。
25. 本题考查上海合作组织,考查对材料和基础知识的分析掌握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上合组织是中国首次在其境内成立国际性组织,并以其城市命名,以解决各成员国间的边境问题。目的是维护地区安全。特点是推进新型区域合作,采取的是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或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有利于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ABC不符合史实,故选D。
微信搜索"考试吧高中资讯" 关注也可获得高考秘籍
编辑推荐:
·2020年高考英语抢分题型专练及答案(5) (2020-3-22 15:31:57)
·2020年高考英语抢分题型专练及答案(4) (2020-3-22 15:31:24)
·2020年高考英语抢分题型专练及答案(3) (2020-3-22 15:26:01)
·2020年高考英语抢分题型专练及答案(2) (2020-3-22 15:23:38)
·2020年高考英语抢分题型专练及答案(1) (2020-3-22 15:22:32)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