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的填报,说白了就是如何报考大学,选择什么样的大学。它从某种角度带有一定的博弈色彩,“考得好不如报得好”,也一直影响着家长的潜意识和价值取向。于是,针对填报高考志愿的各种服务机构,形形色色的咨询产业纷纷出现。
互联网时代,有相应的平台和机构对招生信息、学校信息进行分析整合,适当处理,为学生志愿填报提供基本的依据和参考,这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一些并不专业的人员和机构大肆进行所谓的大数据志愿填报炒作,对不少家长和考生产生了极强的诱惑,并以高收费甚至“天价”从中牟取暴利,其背后存在着的炒作逻辑和欺诈嫌疑,给不少家长增加了负担,也让很多家庭上当受骗,蒙受损失。
尽管填报志愿存在着一些规律和技巧,然而这些规律和技巧更多的是经验的长期积淀和积累,不是依靠大数据能够计算出来的。一些服务机构所谓的“大数据分析”,其实跟过去在志愿填报中所作的人工信息分析与处理差不多,只是他们利用计算机扩大了数据的采集范围。然而,数据采集范围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大数据可信度的提高。
相反,如果过度依赖大数据,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比如,运用大数据推测出某个专业的录取分数会很低,这容易误导家长和考生蜂拥而至填报这个专业,结果把分数线人为抬高,出现恶性踩踏效应,让一些考生因“大数据”的误导而落榜。
认识大学,做好基础数据的搜集工作
报考大学不是高考结束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省(区、市)报考志愿都安排在高考成绩公布出来后的几天内完成,对考生来说时间是比较紧张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考生要在成百上千的大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几所并非易事,如果只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就决定未免有些草率,而且结果往往也不尽如意。所以家长和考生在高考之前的时间就应该有意识地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家长们应该和孩子一起,借助于网络,亲自梳理报考院校历年的分数。其梳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逐渐熟悉未来所就读的学校的过程。同时立足于自己的考分,充分分析自身情况,然后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特长以及专业优势、发展方向,还有人生的理想,价值的定位,选择一个理想的高考志愿。
#高考志愿填报#
首先,清楚大学的录取层次。在我国具有独立招生资格的两千多所高校在学校的录取层次上有一本高校、二本高校、高职专科院校等,在高考录取时,各省(区、市)级教育考试部门安排的录取批次也和此有很大关系。
其次,了解大学的专业特色。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这些都关系到你所选择的专业是否拥有更好的人才培养条件。那么如何了解大学的专业水平和学科特色呢?教育部每五年进行一次学科评估,对全国各大学的各专业学科进行全面评价,这个评价结果最能体现一个学科的真实水平和在同行中的地位。考生可以参考这个评估结果报考相应大学的优势专业。
再次,知晓大学的文化和育人理念。每所大学都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理念,比如,有的大学学风自由,学校统一安排的课程比较少,更多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汲取知识;有的大学学风严谨,学校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探索发现。
选择大学,做到理性
对考生来说,大学是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大学期间,希望获得哪些知识和能力,希望得到怎样的发展与考生的个人定位和规划有着重要的关系。比如有的学生希望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选择学校就可以偏向实用型专业较多的大学;有的学生选择在毕业后继续读研就应该选择有自己喜欢专业的研究型大学;有出国留学考虑的考生就应该选择一些国外大学比较认可的高校和专业以及一些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学。
在选择大学时,高考成绩和位次是目前很多考生的第一考虑因素和制约考生选择大学的主要因素。选择什么样的大学,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分数找到对应层次的大学,然后逐步缩小搜索范围。目前,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实行了知分知位填志愿,即考生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和省(区、市)内排名,且省(区、市)招办公布了本省(区、市)各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的情况下,考生填报高考志愿。考生知道了自己的高考分数和本省(区、市)的各批次控制线,就有了第一个大的目标范围,在自己分数所处的批次中寻找合适的大学。但是这个可选范围还是太大,考生还是有“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因此,还要参考相应档次大学历年的录取分数和位次。在平行志愿模式下,各高校的录取分数呈现明显的扁平化,每所大学的录取分数都集中在某个小分数段内,考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从而进一步缩小了目标大学范围,一般不要超过10所。
在目标大学范围缩小到10所以内时,各大学的录取分数和各专业的录取分数交叉很多,这也是考生最难以抉择的地方。这种情况下,考生就可以考虑学校的层次的问题,不少单位在招聘时会考虑毕业生的本科出身,即便是名校的研究生或博士,依然会考虑其本科是否名校毕业,因此本科学校的层次也非常重要。还有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单位,招聘时只面向本行业中排名前几的大学的学生,因此选择大学的优势专业也很重要。
这些骗局一定要小心
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些常见骗局,仅供参考:
骗局一:声称可以通过特殊渠道获得内部指标
对于一些分数较低的同学,上当受骗的概率是很高的。不法分子声称自己是某重点高校的招生人员、省级招办的工作人员甚至是更高部门的工作人员,分数不够不要紧,只要肯花钱,就一定进到重点高校。现在的招生录取工作是由计算机根据考生的分数及志愿来进行投档完成的,在这期间不受任何“人为操纵”。这种骗局发生在军校招生的频率上比较高,他们谎称掌握军校或国防生“内部招生指标”,向考生家长诈取钱财。
骗局二:非全日制学历混淆全日制学历
学历教育授课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高考统招全日制学历教育。另一种是继续教育,包含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考等多种形式。而继续教育学院大部分依托于高校,有些工作人员在招生时,故意避开相关敏感字眼,迷惑考生和家长,使考生和家长认为很划算,分数还不高还取得了名校的学历。虽然继续教育学院里的相关形式的学历也属于国家承认学历,但是与普通全日制学历相差甚远。
骗局三:野鸡大学眼花撩乱
这些院校大部分是以北京、首都、中国等醒目字眼为开头来迷惑家长。家长认为凡是以这些开头的学校基本都是重点大学,而且位于首都北京,这样不仅能进入到发达城市求学,更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中国邮电大学、北方医科大学、首都医学院等名称来迷惑家长和考生。其次通过名字更能体现出学校的特色专业,正好以现在的热门专业相吻合,从而取得家长和考生的认可,例如:中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现代财经学院等。
骗局四:艺体类特长生、自主招生等虚假招生
近两年部分知名大学爆出相关招生违规的情况,更多是学校内部出现违规招生、腐败招生等现象,从之前的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腐败案、到近期通报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体育类特长生违规招生。有关招生人员,更是宣传自主招生有内部指标,不需参加高考或者不需要过高的分数即可。笔者劝慰广大家长切勿存在侥幸心理,想通过“捷径”上名牌大学,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
骗局五:伪造相关证件获取政策加分
在高考的录取过程中,教育部对于一些“特殊考生”在投档时有一定的加分优惠,而有些不法分子谎称,可以改变考生的民族,伪造归侨子女、烈士子女等身份来获取加分。
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什么神器,家长与孩子准确认识自己,充分分析利弊,并有效结合兴趣和职业规划,才是通向志愿与未来最好的路径。大家不要想着“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没有付出努力的汗水,是不可能换来满意高考分数考取心仪的大学,你越相信这种美事说明你存在的侥幸心理就越严重,往往更是换来了悲惨的结局。
微信搜索"考试吧高中资讯" 关注获得高考志愿填报
编辑推荐:
·2021年高考志愿:一次性说清考生最关心的40个问题 (2021-6-28 9:38:33)
·2021高考成绩已公布 填志愿这些建议记得看! (2021-6-28 9:31:07)
·教育部发布: 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2021-6-18 19:24:07)
·8省市新高考落地:2021年高考志愿怎么填 (2021-6-11 10:11:40)
·2021年高考志愿填报大全 熟悉重要概念 (2021-6-10 15:18:22)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