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2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辅导 > 正文

2022年高考历史130个关键概念,复习必备!

来源:考试吧 2022-4-24 15:58:48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2022年高考历史130个关键概念,复习必备,更多关于2022高考答案、2022高考试题等信息,请及时关注考试吧高考网或微信搜索“考试吧高中资讯”获取相关信息。

  (三)必修三:高中思想文化史部分(50个)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指的是1840年以前中国古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其形成演变的过程中受各种思想特别是道家、佛教等影响并吸收发展,经历春秋战国脱颖而出、两汉儒术独尊、宋明稳定成熟和明末清初与时俱进四个阶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主流价值观。

  2、百家争鸣:“百家”泛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名家等,体现数量多;“争鸣”指的是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从各自立场出发发表各自的见解、争论辩难、争芳斗艳。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

  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的形势下所形成的思想流派纷争的局面,它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的社会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3、孔子思想:孔子是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表现在政治上提出“仁”的学说和“礼”的思想,希望克己复礼,推行德治,有务实的“敬鬼神而远之”的天命思想;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范围,提出六艺的全面发展观;文化上注重文化保存,后世整理为五经。后来孟子继承了他的“仁”提倡“仁政”,荀子继承了他的“礼”,进行深入探讨。其思想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

  4、焚书坑儒:秦朝统一初期,秦始皇为加强专制统治所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焚书”指焚烧禁止一切不利思想统治的书籍,除医药、卜筮、种树等实用价值的书籍及秦国官定史书、政府负责管理的文献外。“坑儒”指逮捕审问坑杀散布反对统治言论的儒生。这些行为虽然当时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场浩劫,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从汉代以来,长期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初期,儒生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发挥儒家思想,迎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文化专制而提出并被汉武帝采纳的主张。强调“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儒学独尊,使文化的一统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自此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同时儒学地位上升,儒学思想逐渐被封建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同时也影响古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等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6、科举制度:开创于隋朝、形成于唐朝的选官制度,以后历朝沿用。是以考试为手段,以成绩为标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打击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统治集团的文化素养,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后历朝调整,日趋完善,明朝八股取士走向僵化,逐渐成为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晚清政府1905年废除。

  7、格物致知:出处《大学》,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到了南宋朱熹提高到了特别崇高的位置。这是他寻求“理”的客观唯心主义途径,主张探究考察研究事物的原理(格物)从而求得知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致知)。与南宋陆九渊的“本心体悟”主观唯心主义的求理途径截然相反。

  8、宋明理学:在东汉魏晋时期道教、佛教直接冲击削弱儒学统治地位的背景下,北宋士大夫利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而掀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北宋五子开创理学,南宋朱熹建立理学体系,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守仁心学推进理学新发展,使儒学进入稳定成熟的新阶段,这也是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吸收的结果。由于该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和哲学思辨的最高范畴,故称“理学”,也称“新儒学”、“道学”、“宋学”。

  9、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宋朝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加上五经的《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成为南宋以后儒家弟子的必读书籍,也逐渐成为历朝科举制考试命题的范围。

  10、经世致用:“经世”指的是“经国济世”,解释为:治理世事;“致用”解释为:尽其所用。强调要学习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要空谈,要活学活用。这是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曦等对传统道学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的批判,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对后人影响很大。近代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康梁学西方改良运动都是具体体现。

  11、工商皆本:最早是明末清初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提出。 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自战国提出的重农抑商思想阻碍生产力发展。他认为商是和农业一样都是本业,并非末业。希望不再压制工商业,使工商农均衡发展。该主张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符合时代潮流。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以有批判精神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其思想界活跃是对儒学正统的冲击,同时也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但是没有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也始终没有跳出地主阶级儒学思想的范畴。

  12、四大发明: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号称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主要标志,反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仅对古代中国,而且外传后对欧洲乃至近代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突出说明了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社会效益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

  13、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由于长期的农耕文明和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在思想特点上表现为:往往重视社会人文科学,疏忽自然科学技术;讲究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视总结实践经验,疏忽理论概括抽象,所以造成古代中国传统学术只是在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法等实用之学水平先进,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专制主义封建制度阻碍,更加造成了近代科学发展迟缓于西方欧洲。

  14、中国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往往以自由多样的线条曲直运动和空间构成,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有特色,形成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书法艺术绵延三千多年,名家代有所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15、中国画:相对西洋画,又称国画,使用特制的笔、墨、纸、砚为做画工具,以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为题材,以工笔和写意为表现技法。以意境为灵魂的山水画是精粹,最能表现个性和文化素养的文人画也占有主要地位。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16、京剧:又称平剧、国剧、京戏,中国戏曲之首。1790年(清乾隆55年)四大徽班进京,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正式形成于道光年间,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随后打破了社会分层,在京城各个阶层里观众都在迅速增多,很快传遍大江南北。音乐属于板腔体,唱腔有二黄、西皮两系统,逐渐形成严格的角色行当划分。该艺术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2010年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7、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不同时期都具有突出成就的中国古典文学形式,都有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先秦的《诗经》和楚辞各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先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的文学成就,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

  18、中国市民文学:又称城市文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出现,为满足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话本、传奇、小说都是其作品形式。

  19、屈原与《离骚》: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屈原是《离骚》的作者,属于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充满奇特的幻想。作者追求“美政”,具有修明法度、举贤授、变法图强的理想,此外还有《九歌》、《天问》、《九章》等作品。由于采取楚国方言,内容具有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用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理想,属于浪漫主义,有人将楚辞体称为骚体。

  20、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伴随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出现一股西方思想文化向中国逐渐传播的潮流,也是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探索新知、寻求变革、强国御侮的历程。经历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兴起、维新思想成熟、民主共和兴盛、民主科学高涨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有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近代化不断深入的过程。

  21、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失败后,地主阶级新思想代表魏源在《海国图志》提出的思想。“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长处(主要指军事技术),“制夷”就是要抵抗西方的侵略。该口号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西的差距,主张学习西方,是对传统心态的挑战,迈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体现进步性,同时抵御侵略也有爱国性,但是该思想当时没有引起共鸣,没有付诸更多实践,没有涉及变革封建制度,仅仅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反映当时时代的局限性。

  2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9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含义是在坚持中国传统封建制度、伦理道德的前提下(主体),引进、学习和使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辅助)来达到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事实证明,仅仅只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从制度变革是不可能达到目的

  23:、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更好发展资本主义,而封建思想依然禁锢人民头脑,针对尊孔复古逆流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兴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拉开序幕,打出科学民主的旗号,以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提倡科学民主,反对迷信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正面冲击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实现文化的转型和民众的觉醒,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宣传的主流,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2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上,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结合中国实际,考察研究西欧社会描绘的振兴中华的蓝图,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要求和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但是由于该纲领反帝不明确反封不彻底,导致革命成果的丧失,后来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加入反帝反封的内容,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和大革命的旗帜。

  25、“工农武装割据”指的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以武装斗争为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内容和以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的革命实践。《红色的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实践上的理论总结,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这是对苏俄“城市中心论”的否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伟大结合。

  26、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历经井冈山时期的形成阶段、延安时期的成熟阶段、建国以后的新发展阶段。井冈山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标志该思想的形成,1945年中国七大正式提出该思想,并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内容涉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多个时期多个方面,是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今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

  27、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的会议。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会议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实现“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标志着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标志着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自此中国的政治建设也进入新时代。在会前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该全会做了思想准备,邓小平所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成为该全会的主题报告。

  28、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就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等,明确指出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随后同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提出非公有经济史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改革开放30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型,使中国国民经济大跨越发展,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29、双百方针与双为方向: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该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被称为“双百方针”。该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繁荣,成为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后随着党的左倾错误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该方针逐渐受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在1979年的中国文艺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又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即二为方向,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和重新恢复的双百方针,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逐步走向新的繁荣。

  30、破四旧: 指文化大革命大中学校学生组织的红卫兵在全国各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四旧行为,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使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遭到批斗。这是左倾路线错误的结果,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浩劫。

  31、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叶,伴随希腊工商业发展、民主政治的高峰、平民地位的提高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智者),放弃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转而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加密切相关的问题,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注重实利,批判传统,敢于创新,代表这种新知识倾向的运动就是智者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戈拉,思想主张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该运动成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以人为本的西方人文精神由此滥觞。

  32、美德即知识:希腊先贤苏格拉底针对智者疏忽道德、追求功利主张,针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而提出,强调美德的重要性,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这是他将全部兴趣集中于人的道德哲学的具体反映。

  33、文艺复兴:随着城市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为了反抗中世纪基督教神权的压迫,首先在意大利,然后波及到欧洲其他地区的一场14-17世纪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高举人文主义旗帜,从恢复禁欲主义所泯灭的人性开始,涉及文学、艺术、戏剧、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涌现出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由于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故称“文艺复兴”,其实质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该运动和宗教改革形成西方人文精神的第二次演变。

  34、宗教改革:16世纪初,德国传教士马丁路德在大教堂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的赎罪券开始,一场发端德国、波及西欧地区的群众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宗教领域展开,除路德教之外,加尔文在日内瓦改革形成加尔文教,英王强调“教随国定”形成英国圣公教等新教的改革。与旧教相比,新教强调因信称义、简化宗教仪式、否定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和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是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有利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场在宗教外衣下发动的发对封建神权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35、启蒙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科学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17-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起源于英国,高潮于法国,波及到欧洲其他国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等,他们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将批判矛头指向封建专制王权、特权等级,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推翻欧洲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理论和舆论上的准备,对世界他国特别是19世纪以后的亚洲国家有很大的影响。该运动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第三次演变。

  36、三权分立: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认为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而又相互监督,该学说是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思想体现在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美国1787年宪法是该理论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和应用。

  37、卢梭的思想: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中,以天赋人权为依据,提出主权在民说和社会契约论,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被成为人民主权的捍卫者。同时他也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人类行为和真理向导的不可靠,依靠情感、听任本能和情绪办事更可靠更经常,震动整个欧洲思想界,由此形成浪漫主义思潮,他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

  38、人文主义:它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生的价值。该思想是贯穿西方历史发展的主流思潮。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最为突出,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文艺复兴的彼特拉克是最早提出以“人学”对抗“神学”,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后来的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都是它的发展和延续,影响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等流域,形成许多流派。中国古代也有人文主义思想。

  39、理性主义:相对经验主义(感性、主观、现象等),承认人的推理,是对文艺复兴所宣传的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把以人性为中心来观察问题发展到依据人的理智、大脑来思考来判断世间事物的主张,成为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理论指导。该思想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民主,关注社会现实,希望用理性之光映照一个民主科学的光明时代。德国康德对理性做了哲学的探讨,法国卢梭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形成了浪漫主义。

  40、浪漫主义:启蒙运动最激进的思想家卢梭首先质疑理性,为此形成该思潮,他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其宗旨与“理性”相对立,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把人类从冰冷的理性原则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人对自然的尊重,对不同文明保持宽容的心态,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但是存在个人主义膨胀,因张扬个性而造成混乱和无序,排斥和拒绝现代科技的消极影响。在18世纪西欧兴起了该思潮主流的艺术、文学及文化运动。

  41、牛顿经典力学:20世纪以前的力学。英国科学家牛顿在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基础上得出惯性定律和加速定律,又在笛卡尔等人碰撞运动的而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此三大运动定律构成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成为近代物理学的主要支柱,后来牛顿结合开普勒有关天体力学的研究,运用自己创立的微积分做计算工具成功导出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牛顿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标志牛顿经典力学的形成,也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完成了对自然界认识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是人类认识的巨大飞跃,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

  42、爱因斯坦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在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的基础上,认为时间和空间都与物质的运动有关,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基础和发展。1916年又创立广义相对论,将适用匀速运动体系的狭义相对论推广到加速运动的参考体系,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思想。这种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形成,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该理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43、进化论: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出版巨著《物种起源》标志着进化论的形成,这是他作为博学家环球考察,比较化石中古生物与现存物种的不同,长期地质学研究后得出的物种进化的结论。他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此外还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这对上帝创造万物说致命一击,导致科学与宗教尖锐对立。该理论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44、蒸汽时代: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兴起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上半期逐渐波及欧美各国。工业革命最代表性的成果就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特别是瓦特的改良,使蒸汽机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的万能原动机,是人类发明用火之后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45、电气时代: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产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各国同时展开,是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典范。最有代表性的是电力的广泛应用,以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为理论基础,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46、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初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扩展,法国大革命冲击,民族民主运动迅速中,世界处于剧烈的变革与震荡之中,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现实产生强烈反差,为此在文学艺术风格产生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该文学在英法两国成就最高。最典型代表是拜伦的长诗《唐璜》和雨果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歌颂了民主和自由,抨击了当时的社会。

  47、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和复杂,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和憧憬不再适应当时社会现实,于是出现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并进行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的文学家。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客观再现生活,揭示批判社会矛盾。由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所以通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诞生。20世纪初,欧美文学依然散发光彩,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美国也出现如马克吐温、海明威等一批现实主义作家。

  48、《自由引导人民》: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创作于1830年的作品。该作品以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为背景,画面的自由女神形象突出体现浪漫主义特征,反映法国革命群众在自由女神的引导下奋勇前进,极大的鼓舞了人们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而斗争,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推向高峰,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具有永恒魅力的珍品,而他本人也被成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49、印象派绘画:19世纪70年代,受当时光学发展影响,将光与色作为研究中心的欧洲绘画流派,追求光和色的效果,是绘画技法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因代表人物法国莫奈艺术主张“我所画的不过是印象而已”得名。法国莫奈《日出。印象》、荷兰梵高的《向日葵》是该流派前期和后期的典型代表。

  50、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60年代在拉丁美洲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它是拉美传统文学与西方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小说创造中加入传统文化的神话、传说,使作品获得魔幻般的效果。主要代表作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该作品融合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空间,形象展示了哥伦比亚和整个拉美地区一百多年的殖民史和社会生活史。中国作家莫言也是以此风格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扫描/长按二维码关注 助高考一臂之力!
获取2022高考真题答案
获取2022年高考作文
获取9套高考内部资料
获取历年高考真题答案

微信搜索"考试吧高中资讯" 关注获得高考备考资料

上一页  1 2 3 

  相关推荐

  2022高考答案热点文章 | 2022高考真题 | 关注微信对答案 | 2022高考作文

  2022高考语文答案 | 2022高考数学答案 | 2022高考英语答案

  2022高考志愿填报 | 2022高考成绩查询 | 2022高考录取分数线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wuxiaojuan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