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页: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模拟冲刺卷1)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基础题(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禅位 阐释 忌惮 箪食壶浆 殚精竭虑
B 疏浚 黢黑 逡巡 怙恶不悛 岁月如梭
C 弹劾 垓下 隔阂 言简意赅 骇人听闻
D 忏悔 侮辱 倒霉 诲人不倦 风雨如晦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部署 倍受青睐 恰如其分 可望而不可及
B 报道 伶牙利齿 群贤毕至 一年之计在于春
C 揣度 共商国是 唾手可得 冒天下之大不违
D 通谍 猝不及防 大相径庭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九一八”事变之后,为避劫难,国民政府决定“国宝”南迁。一批有爱国之心的文物工作者承接了这项 _________的文物大迁徙工程。1939年2月,他们将部分“国宝” __________于贵州安顺严华洞,虽然贵州曾遭敌机轰炸,所幸文物安然无恙。一位当事人说:“事后回想,心有余悸。_________ ,在万里辗转中,我们一行人的脊梁 ________ 愈挺愈直了!”
A、史无前例 埋藏 不过 确乎 B、绝无仅有 藏匿 但是 反而
C、绝无仅有 埋藏 但是 反而 D、史无前例 藏匿 不过 确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如今只要随意翻开一本介绍超导理论的书,你都会发现某位科学家的名字,编著者无一例外地将他提出的“超导学说”尊奉为金科玉律。
B、普京表示,尽管“统一俄罗斯党”在新一届国家杜马选举中独树一帜,但他不会因此修改宪法以谋求三次连任或延长总统任期。
C、根据洪昭光教授讲稿编纂的《登上健康快车》一书,曾经有68种“手抄本”风靡全国,一时洛阳纸贵,“保健长寿”成为热门话题。
D、“日本右翼所担心的是被孤立,而不在乎被我们批判”,如果我们在斗争中扩大了批判范围,那对右翼来说则是“正中下怀”。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不但他在诗词方面造诣很深,而且对书法、绘画也很有研究。
B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C 现在我也永不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永恒!这不是虚无,而是开始!
D 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的内心深处展现。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 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
C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D 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伤”。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一至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②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帮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察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③所以,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④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⑤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1、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 “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满足
C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D 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2、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 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 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掘遮丑而趋于尽美
C 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富,并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 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3、对“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发动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行为比作发动器,是说行为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B 用发动器代指人的行为,来探究行为发生的原因
C 将欲望比成发动器,表明人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
D 把欲望比作发动器,是说人的行为是由欲望支配的
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 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 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只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相关推荐:全国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精选汇总2010年高考作文备考:高考零分作文汇总
2010考生参考:最新精编高考作文万能开头50例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测试单元练习题及答案(13) (2017-1-17 14:38:48)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测试单元练习题及答案(12) (2017-1-17 14:38:48)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强化训练试题及答案(14) (2017-1-17 14:38:48)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强化训练试题及答案(13) (2017-1-17 14:38:48)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强化训练试题及答案(12) (2017-1-17 14:38:48)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