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2高考 > 高考文综 > 高考文综辅导 > 正文

2010年高考文综热点之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10-6-1 11:47:45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2010年高考于6月7、8日举行,考试吧高考频道编辑特整理“2010年高考文综热点之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供广大学员参考使用,预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2010年高考文综热点之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

  一、背景材料:

  1、自2008年入冬以来,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降水偏少,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偏少程度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九成,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九成以上。据最新气象干旱监测显示,目前西北东北部、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江淮西北部、江汉北部及广东东南部、西藏中部和东南部、云南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这些地区的气象干旱已对当地冬小麦生长造成较大影响。

  去年秋季至今,中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几十年一遇的严重干旱,西南部分地区如云南中部和北部、贵州西部和南部、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存在重度气象干旱。中央气象台已于2010年2月25日、26日连续两日发布干旱黄色预警。27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应急响应。此次气象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灾害影响重,南方受旱重于北方,受旱区域非常集中等特点。

  西南部分地区严重气象干旱已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干旱导致云南部分地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甘蔗明显减产,冬小麦的减产趋势已成定局。土壤缺墒以及江河塘库蓄水不足对春播以及作物后期生长影响较大。2010年1月以来,云南、贵州、四川火点数明显偏多,较2009年同期偏多5成。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介绍,西南部分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点:

  一、降水持续偏少。云南、贵州等地2009年夏季开始少雨,特别是2009年秋季以来,两省降水量异常偏少,比常年同期均偏少50%,均为近60年来历史同期最少值。

  二、气温持续偏高。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云南省平均最高气温为22.7℃,比多年同期平均最高气温(20.5℃)偏高2.2℃,打破了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记录。

  三、水汽蒸发量大。2009年7月~12月,云南省平均水汽蒸发量为822.5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733.6毫米)偏多88.9毫米,偏多12%。

  四、雨季提早结束。2009年云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偏早到特早。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云南省平均降雨日数为31天,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少31天,偏少50%,打破了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降雨日数的最少记录。

  2、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09年2月7日至8日在河南检查指导抗旱工作时指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事关经济全局,意义重大。抗旱救灾工作不仅关系粮食安全,而且关系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旱区要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了全面部署,紧急拨付特大抗旱补助经费4亿元,提前发放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867亿元。今年国家还拿出100亿元用于农业机械补贴,将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0。1元。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抗旱救灾工作

  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2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草案)》。会议指出,干旱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用水需求增长,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生活用水,协调生产、生态用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抗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草案)》从旱灾预防、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抗旱减灾和灾后恢复等方面,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明确了不同等级旱灾发生时的抗旱措施,规范了水量调度,并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会议决定,该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二、知识链接:

  (一)政治学科:

  1. 经济常识

  ①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防范干旱灾害风险 , 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②要充分发挥积累基金在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社会物资储备中的作用。③在抗旱救灾中,财政对调节资源配置、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哲学常识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应该尊重、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 我们要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要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 做到趋利避害。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我们要相信和依*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3. 政治常识

  ①我国国家机关抗旱救灾的举措,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体现了我国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原则。②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积极领导防范自然灾害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地理学科:

  1、干旱干旱通常指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因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

  2、旱灾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3、北方此次干旱表现了哪些特点:

  一是降水严重偏少、气温偏高。二是农作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三是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四是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

  4、北方此次干旱产生的原因

  一是今年空中气流以西北气流为主,也就是大气环流在中纬度地区盛行西北环流,西北气流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雨雪天气。

  二是暖湿气流偏弱能给北方带来降水的西南暖湿气流几乎不存在

  三是处于周期性的干旱期

  四是气温显著偏高

  五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

  5、干旱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危害: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尤其是对冬小麦越冬极为不利。干旱易引发森林火情,冬春季节容易引发沙尘暴,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措施:要合理调配水源,加大灌溉力度。野外用火需加倍小心。实施人工增雨或者增雪的作业,利用秸秆覆盖等措施进行保墒抗旱。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

  6、沙尘暴:

  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最强的一种。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气温回暖解冻,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尘来源,是导致沙尘暴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沙尘向东南输送,西北、华北大部、青藏高原和东北平原地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通过气象卫星对沙尘暴的监测,目前已能作出准确预报。减缓沙尘暴灾害频率与强度,关键在于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如建设防护林,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免耕法,加强国际合作等。

  7、总结我国五个灾区的基本情况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春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三)历史学科:

  1、孔子和孟子共同的主张——重视百姓疾苦。

  2、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5、中国历史上,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有关的史实。北方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北方人民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对于近代以来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和统治始终进行了艰苦而英勇的反抗斗争。

  6、历史上我国北方发生的自然灾害。

  7、中国历史上保护人民利益或以民为本,施行仁政的历史事实。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