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2高考 > 高考语文 > 高考语文辅导 > 北京 > 正文

新东方解析:深度解读2010北京高考语文试题

来源:新东方优能中学 2010-6-9 13:25:08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新东方名师深度解读2010北京高考语文试题。
第 1 页: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第 2 页:第二部分: 古诗文
第 4 页:第三部分 现代文
第 5 页:第四部分:作文

  相对2008和2009年新出现的作者风格的考察,今年高考的题目设置也相应进行了一些变化。因为之前包括2010年各区一、二模等在内的重要考试中均出现了大量对于诗歌、作者风格方面鉴赏的题目,这次考试没有在这一方面单独设置题目,而是将其融入到对作者情感及表达的回答当中。也就是说,不管将对于风格的理解和阐释单独出题并以不同答题要求进行考察还是将其融入到其他题型中进行综合考察,都是需要同学们在此方面具有充足的知识积累,并且能够找到与之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含义、特征的诗句。在这个时候,我们在课上讲到并反复要求大家进行背诵的风格题表格和依据全国各省市命题规律“押题”的就显现出其强大的力量,很多同学在考后激动地通过电话告诉我回想起当时课堂上重点分析李白并且反复嘱咐重点时候的情景,并且顺利地完成了题目。

风格分类

细分类

用语表达

举例

最粗线条

雄浑壮阔

雄浑豪放

景色壮阔

感情深厚

辛弃疾,黄庭坚(09)

豪放旷达

苏轼(09)

沉郁顿挫

杜甫(08)

慷慨悲壮

悲壮沉重

陆游,岳飞

粗线条

平实质朴

通俗易懂,多用口语

陶渊明,白居易,元稹

细线条

清新雅致

清新自然

王维,李清照(前)

含蓄隽永

委婉含蓄

柳永,秦观,温庭筠

浪漫飘逸

色彩绚丽 直抒胸臆

李白

最细线条

缠绵哀婉

笔调婉约 凄美

李商隐,李清照

  对于诗歌中形象的考察,尽管在2009年全国卷一《次石湖书扇韵》考到“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2009年全国卷二《军城早秋》考到“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但是北京卷自2007年《芣苢》第三题中考到“诗中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之后,08、09年都没有专门设题进行考察,而是将其融入到诗歌的借景抒情手法分析当中,即作者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不仅考察了学生对于景色、形象的理解,还以此为基础考察同学们由此体会作者感情的能力。例如2008年北京卷诗歌鉴赏第三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所给参考答案为: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这也就是诗中形象与“借景抒情”手法结的合考察的变体。再如2010年全国卷一《咏素蝶诗》中第二题为“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的提问方式都增加了题目的考察内涵,以此理念进行命题的还有2009年福建卷《江行》第二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2009年江西卷《喜外弟卢纶见宿》第二题“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2009年重庆卷第二问“‘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等等等等。

  谈到分值一般为4-5分的诗歌技巧鉴赏,同学们始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惑,比如题目中所问到的“表达技巧”、“手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等这一系列的名词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又具有怎样的关系,当遇到不同说法的时候应该对应使用哪些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进行回答……这样的疑惑伴随着很多考生走进考场、完成试题、走出考场,其答题结果的准确性也就可想而知,作为除去延伸题以外此部分分值最大的题目,这样情况下写出的答案与满分的要求距离有多么遥远。来看2010年安徽卷《岁暮》第九题,“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试想如果同学们根本不知道所谓的表达技巧中包含哪些内容,那么题的答案会让他们在考场上内心多么的纠结。相反,来过我们课堂的同学们不仅深刻记得那个用数学集合来解释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包含关系的图,并且能够清晰地一一列数各自包含的内容、当出现5分这样的罕见分值设置时应该加入哪些答题语言,那么对于这道题的回答就得心应手了。

  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来讲,通过对2000-2009年全国各省市题目的统计来看,只要出现古典诗歌鉴赏的题目,其中就一定会出现一道关于手法鉴赏的题目,那么在概念上为同学们解释清楚就成为首要任务。从考试中涉及到的问法来看,我们可以将“表达技巧”、“手法”、“写作手法”等说法统一视为“手法题”,从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表现手法(描写、衬托)、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典故等)三个方面为学生进行解释,这样就能够便于同学们在概念清晰的基础上应对题目的要求。例如2010年湖北卷中第二题问“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即是表现手法中的反面衬托,2010年广东卷中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同样是表现手法中的反面衬托,其中虚实衬托这一个方面,与其如出一辙的还有2009年安徽卷“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中提到“对比的表现手法;上阙众人的繁忙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回答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回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由此可见,同学们不仅需要了解不同提问方式对应的回答内容,还需要区分不同手法之间的区别。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点击进入:2010高考答案

  点击进入:2010年高考试题答案交流论坛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柳絮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