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2高考 > 高考文综 > 高考文综辅导 > 北京 > 正文

  北京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 关也

  试卷分析

  自07年全国高考陆续改革以来,今年终于轮到了北京。因此2010年是北京考生使用新课标教材参加高考的第一年。在变革之际,往往会求稳,讲究循序渐进。所以我们在考前便曾预测过,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特性是稳定与过渡并存,难度较之去年甚至会有所下降。从实际情况来看,同预判并没有太大的出入。

  10年试卷的稳定性,最直观地体现在题型分值分布上,选择题12至23题,每题4分,共48分。材料解析题三道,37题为历史学科内综合题,36分。39、40为政史地三科大综合,其中历史部分各占8分。这一题型分值分布,从06年便确立了下来,连续5年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北京文综卷历史部分的出题形式,在高考大纲时期已经完全定型。新课标时代会继续沿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历史选择题正在逐渐脱离专题设计。今年的12个选择题只设计了2个专题(去年有5个):12、13题集中考察“专制集权”;17、18题集中考察“武装斗争”。其实在08年的时候,全国卷历史部分便已取消了这种以专题为单位的命题模式,形式更加自由,考察范围更加周详。而北京卷借着课改的机会,慢慢转换设计思路,也是稳中求变的一种体现。至于选择题的具体解析,详后文。

  接下来说说大题。第37题材料解析题承袭了北京卷以往的风格:一个大题分四段材料,考察同一个主题下的四个小方向。今年考题以“茶叶”作为切入点,分别从“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茶叶与世界贸易”,“茶叶与美国革命”,“茶叶与民族企业”等4个方向设计问题。

  对广大考生而言,当看到大量“茶叶”出现,会觉得非常陌生。但其实这些题目,并不十分困难。理由之一便是很多设问中,都出现了“阅读材料,概括”这样的字眼。这样的题目主要考察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意味只需归纳总结材料就可以得到一部分分数。这是最典型的新课程标准下高考的命题风格。而事实上,今年北京卷52分的材料解析题中,有接近20分的答案,是隐含在题干的材料当中的,远超以前。这在某种意义上降低了这份试卷的难度。

  陌生材料的大量涌现,自然有利有弊,祸福间半。除了能让考生概括出答案,也还可以扰乱大家的注意力,让简单的设问变困难。比如今年37题的第4小问,关于“张一元”茶叶的发展。该题要求考生阅读表格材料,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如果题目换个问法,诸如直接问大家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或者直接问建国以来经济的变化,考生或许会觉得有话可说。但一旦将简单问题“包装”上陌生的材料,大家就会觉得难以下手。

  所以其实今年的历史考题可以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课改后的高考,题目难度不再体现在要求考生背住那么多庞杂的知识,或掌握冷僻的考点,而体现在考生如何去处理和应对那些陌生的背景材料。这是2011届考生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上,是对今年北京高考文综历史部分的简单分析。

  选择题解析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回答第12、13题。

  12.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略:有涿郡、广阳国等)。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 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本题选C。考察汉初“郡国并行”的基本史实。汉代地方制度,先由汉初的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到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削减封国。图中地名,提到了XX国和XX郡,可知是“郡国并行”时期。

  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解析】本题选D。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其实考点比较简单:法家——韩非子;汉代——董仲舒。弄清楚这组对应关系就行。荀子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商鞅是战国法家。

  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一个朝代的是

  A. 顾恺之《洛神赋图》 B.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 王祯《农书》 D. 李贽《焚书》

  【解析】本题选C。考察中国古代文化。北京卷近三年以来,几乎没有考过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但课改后,《必修三》文化史的重要性凸显,因此今年出现了这类题目。而且“四大农书”(按: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又是新课标教材里面的一个新的概念。其实解体思路一如既往,主要关注人物或事件与历史时间的匹配。王祯,元代人。顾恺之,东晋人。吴道子,唐朝人。李贽,明朝后期。只能选C,其它选项皆与题干时间不合。

  1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 王韬 C. 宋教仁 D. 胡适

  【解析】本题选B。考察清末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题干材料是一段文言文,表达的意思比较浅显:“君为主”(即君主专制)与“民为主”(即民主共和)皆不如“君民共治”(即君主立宪)。而王韬作为早期维新派,自然主张君主立宪。所以选B。魏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著有《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君主专制;宋教仁是同盟会(国民党)成员,主张民主共和。胡适的考点一般在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等等。

  16.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

  A. 抨击迷信思想 B. 痛斥君主专制

  C. 批判宗法制度 D. 回击复古逆流

  【解析】本题选A。考察对材料本身的阅读和理解。属于送分题。

  武装斗争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要法宝。回答第17、18题。

  点击进入:2010高考答案

  点击进入:2010年高考试题答案交流论坛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宋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