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对教职工还是学生而言,这“标准”都不是小数目。文化传播学院一名助教说,他月工资仅1200元,每月吃饭才花不到300元,此次却捐了600元。一个贫困生告诉记者,10元钱是他两天的伙食费。
在“参照标准”指示下,师生们的捐款数额格外“齐整”。华商学院、体育系一些学生表示,班里每人至少捐了10元。有学生说,依此计算,全校35000多名学生可捐35万元。也有教师估算,全校1400多名教职工按“标准”捐款100多万元。
对庞大的校庆消耗来说,师生捐款仍是“杯水车薪”。校宣传部长李天怀坦言,如今教学资金是专款专用,学校没有多余资金,靠捐款只能解决校庆建设的一小部分,还得指望政府支持,“最后实在没办法就贷款”。
如此隆重为哪般?
教师们普遍认为,校庆变味了。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退休教师王延邦说,过去很多学校也搞校庆,虽不发动捐款,大伙都热心掏腰包。那时校庆很实在,印些学校纪念册和校友名录,再组织大家聚餐。更大的区别在于,不是先定项目、定额度让大家捐款,而是捐完款,再决定钱怎么花。
之所以不惜靠捐赠引资求校庆隆重,正由于山西财经大学的领导将校庆视为“凝聚全校智慧、凝练财大人精神、统一师生员工思想、提升学校知名度的一次重要机遇”。校庆筹委会一位工作人员说:“办校庆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使学校排名更靠前。”他告诉记者,在全国社会科学类高校综合排名及科技创新与竞争力排名中,山西财经大学均已跻身百强,但在另一些排行榜中,该校仍在二百名左右徘徊。
山西财经大学校庆办一位协调人坦言,现在大学搞校庆都暗循一种模式,捐款、校园建设、学术研讨会,联系海内外校友等等,目的主要就是提高知名度。
“靠校庆扬名是误入歧途。”山西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李美峰指出,知名度不是靠一场风光、豪华校庆就能得到的,而要来自实实在在的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
李美峰说,“变味”的校庆风折射出一些学校盲目攀比硬件,一味搞建设的畸形“政绩观”。高校应该攀比的是教学成果、人才和藏书等,而不是楼有多高、广场多大,即使剑桥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围墙也很陈旧。为做表面华丽文章,不惜向学生要钱,使本该净化人灵魂的高校充斥铜臭之气,不但会引起公愤,还会误导思想尚未定型的学生。
相关推荐:2009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