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选择题
31、“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含义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技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一观点在当前全球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应怎样发展“循环经济”。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金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材料二: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因其离散,各即本部暑为君长,不相存属……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达之长策也。”
材料三: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秉违法乱纪物性,非所以存美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
材料四:(唐太宗)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到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祜祛、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以突利为中顺州都督,使帅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其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回答下列问题
⑴依据材料,概述群臣提出处置突厥的三种方案。
⑵唐太宗的决策,对提案做出哪些取舍和调整补充?
⑶结合史实,说明唐太宗对突厥开明政策产生的积极作用。
⑷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反映了贞观之治的什么特点?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33.读北半球某地的天气系统图:

(1)图中A就气压状况而言是 中心,判断理由是 。
(2)若锋面都可带来降水,图中B、C、D、E处属雨区的是 和 。
(3)B、C间是 锋,F处受 气团控制。
(4)F处的风力 于H处,因为 。
(5)受G中心控制时的天气特征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