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格”变“优秀”的幸与不幸
第一位老师给36分,第二位老师给42分,第三位老师给38分,电脑判定37分——到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师大何永康教授手中,一下变成53分。
在我看来,考生的幸运得益于何教授的严谨作风,要不是他反复“读了三遍”,会产生考生作文由及格变优秀的奇迹吗?考生的幸运还得益于何教授的职业良知,如果不是“下决心”给54分,考生美文能幸免遗珠之憾吗?考生的幸运更得益于何教授的学术胆识,从何教授“一篇质朴之作与一种作文导向”批改按语标题中,不难窥见其非凡的学术胆识。
然而,在当今中国应试教育土壤的作文生态中,具备何教授严谨作风职业、良知学术和胆识者又有多少?不说绝无仅有也是风毛鳞角吧。儿子在本地某校就读,作文风格虽颇具何教授欣赏和倡导的“质朴”导向,然而每次得不到高分倒也罢了,教师有贬无褒的尖锐评语让其追求“质朴”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以至对作文无所适从厌恶畏惧。如果说高考作文机器是给考生戴上的一条沉重枷锁,我以为只是枷锁一节罢了,因为现下中小学生作文原本就是大家都戴着应试的枷锁在街舞。此正是我所谓的作文教育不幸之一。
然而,诚如何教授所言,这篇不幸之万幸作文的最初错判,并非阅卷老师责任心不强的恶意错判,而是眼光有问题。公允而论,眼光有问题也不能全怪老师,而是当下中国作文标准和作文教学有病,作文改革的小指挥棒斗不过高考的大指挥棒。不客气地说,现下高考试题把活的语文当尸体解剖又当尸体来考。老师教语文知识教僵了,教写古人教僵了,教议论文教僵了。僵化的语文知识教学,把学生思维弄僵了,岂能把作文写活?即便是被考生和教师奉为指挥棒的《考试大纲》在作文导向上也比较笼统,比如2006年的《语文高考大纲》,在文采上要求学生“语言生动”、“文句有意蕴”。于是催生市上一本卖得挺火的“高考作文宝典”如是给学生解读“有意蕴”:写作文时,不要说“我很悲伤”,要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要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要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不要说“没有钱”,要说“与孔方兄无缘”,说“‘老人头’不多”……
现下学生作文怪胎远不止这些。一个不争事实是,高考作文普遍存在“脱离现实”“辞藻华丽”这两种倾向,不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比如20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结果试卷上“堆满了古代的山、涌动着古代的水”:一会儿是李清照的“水”,“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会儿是李白的“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会儿是苏东坡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用何教授的话说,“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家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到了200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要求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于是,成千上万的考生一齐追捧项羽——乌江自刎确实算是人生的“豹尾”。以至阅卷者很快产生了“审美疲劳”,一看到“项羽”就发“毛”。呼呼!作文作到这步田地我已无语,委实“如今只有而已而已”。
何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推荐它(改判高分作文)是一种导向。”所谓“导向”,除了盼着青年学生都能懂得感恩外,何永康也希望阅卷者和中学语文教师能包容并鼓励这份“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因为在高考作文中,这已经是久违的文风。实际上,这篇被“打捞”出来的《怀想天空》,只是为久违的质朴文风开了一扇窗,却还不是评价当前优秀高考作文的唯一标准。但愿何教授开的这扇天窗能为中国作文教学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更能成为中国作文改革的一缕希望的曙光。(陈庆贵)
被“打捞”出来的“优秀”作文优秀么
为什么何教授评的就对?文章真像何教授所说,是一篇佳作?以下,是在何教授评论后的又评。
《怀想天空》又评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白云”和“明净”,有点不靠谱!]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烈日当空”和“明净”、“白云”不协调。有这一段话,第一段完全可以略去〕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可有些人的父母,不得不在办公室或其它没有烈日的地方劳动。可以用我,用“我们”显得牵强]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义务?法律没有规定:农民有在烈日下劳动的义务!]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到底是农家子,还是农家弟?农家子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还首次见到前面加“一个”为定语〕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谋生不等同于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搞好’”,此词用得妙,传神(何语)”。农民嘴边的大白话,到教授眼里就“传神”了]
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多了一个“他们”句子成了病句〕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你们”指谁?开首说的是农家子弟,他们能没体会过?还用反问?好像是向富家子弟控诉,可说得又不明。]
在即将奔赴〔这词用得不朴实,与整篇文章的调子格格不入〕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既然是“他们”,你怎么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重复不?〕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我、我、我……,这是应该的作文语言么?这完全象一名痴呆症患者在学话〕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又是一板一眼道来,不怕平淡、机械(何语)”。教授看来还是知道“平淡、机械”了,和前一段加起来,典型的流水帐。面对这样优秀作文里面的语言,我无话可说了!不优秀又该怎样?]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前面加一“当”字,后面应是现在进行时,却是现在完成时〕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此为一个大大的‘亮点’(何语)”。这样的“亮点”,不要也罢,上次五个多小时,还没晒够?还不如帮父亲去割麦(他现在正忙着呢,即使割玩了,还要打场),我估计考玩作文不是高考最后的时刻吧,下一场还考不?典型的作秀,还“质朴”?]
总评:整篇文章确实感觉很质朴,很感人。但这对一篇高考作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文不对题。文章的思想性很好,但咋就同“怀想天空”粘上边了呢?顶多是开首写了“天空的明净,结尾写了要在烈日下站两个小时(姑妄认为天空吧),但对整个文章来说,都很生硬,有拉郎配的嫌疑。其次,叙事不生动,简单一个流水帐。再次,用词粗糙, 可能就是教授说的朴实,但个人认为,粗糙不是朴实。
高考作文是一名考生驾驭文字综合能力的体现,不是单方面的考查,仅仅因为“质朴”给高分,似乎不合情理。整篇文章确实质朴感人,但对于一篇高分作文来说,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我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懂事到现在,每年都要帮父母收麦,高考那年也不例外(当时高考还是七月),如果让我写以“帮家长收麦”为题,我可能小学就能写出这等水平的作文。“质朴”不是粗砾,质朴也需要精心的雕琢,需要高明的技术,做到“无斧凿之痕”,浑然天成,才是真正的质朴,《背影》就是这方面的成功佳作。
教授被作文感动,大概是出于对质朴的亲情的感动--神了,连我都写不出来。那可能是你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您可能是富家子弟。正如一个锦衣玉食的人,偶尔遇到一个野菜窝窝,甚觉味美,推荐给广大老百姓,大谈它的好吃、营养,但让民妇一看:劣等货,选料不讲究、做工不精细,还半熟……。您到我的老家,给初中或小学的孩子出个恰当的作文题试试!
[责任编辑:moni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