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苏高考(Q吧)作文题是“好奇心”。这篇作文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议论,有人说作文过于“低幼化”,也有不少人说作文审题容易,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是一道难得的好题。如何理解“好奇心”,是一个很有兴味、很能开启思维的话题。快报特约请青文教授撰文探源释疑,以解公众悬念。
“好”,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为何在“好奇”之后还要加一“心”字呢?推究起来,“好奇心”之“心”,乃“心态”、“心性”之意也。
所以,写“好奇心”,严格说来,侧重于一种心态、一种心理特征。“好奇”不等于“好奇心”。
“奇”,常与陌生、新颖、怪异、未知、神秘等相连,是认识主体有感于事物呈现出来的感性特征。“好奇”是对事物感性特征的兴趣,是专注、关切、探索、认识、研究的开始阶段,是形成复杂、深入、系统精神活动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而,是一切探索的由头,是最初的、最浅层、最表面的感性的引发。停留在这种浅表层面的心态叫做“好奇心”。
“好奇心”缺乏深度,因此人们常常加上“浅薄的”来形容。只有过了“好奇”阶段,进入专注,进入分析、综合、推理等较为深入的精神活动,才能够进入认识过程的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奇”字,正说明对象尚处于陌生、无法或难以了解的阶段,因而只是一种认识可能性的触发——最常见的是好“奇”之后见到的是平“常”。“奇”不“奇”,“奇”在何处,“奇”之为“奇”,“奇”之为“常”等等,则均须在一种诱惑性、惊讶性、吸引性所生的“好”之后才能产生的。
“好奇”所“好”的“奇”,指的是对象显现出来的特征。“好奇”总是有对象的。“好奇心”的对象则不大同,可以说,以“好奇心”对待事物,如此,“好奇心”这个题目就存在着“不及物”的问题。“好奇”有对象,在对“对象”好奇之后,就进入了“探索”,这时就不再是“好奇”的浅表层次了。认知活动需进入逻辑思维,审美活动需进入“移情”、“共鸣”、“理解”等。道德修养则基本上与“好奇”无关,只能说对道德之“做”表现“好奇”而不能对道德之“是”“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