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怪诞”的笔试题目“游离”课本有多远?面试题目难倒了多少考生?——当2009年开展自主招生的高校在结束考试之后,这些疑问再次成为考生和家长热议的话题。自主招生作为一项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为人才选拔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考题是风向标
体现高校选才理念
与往年相比,今年开展自主招生的高校为了突出各自注重能力的选才理念,在试题的命制上特点显著。
“穿着时髦的衣服必要吗?”、“人长得漂亮是不是就能受欢迎?”、“用昂贵的手机有必要吗?”武汉大学面试题目看似简单而平常。该校外语类英语面试考核中,考生3人一组抽签回答问题,之后的话题讨论围绕“你崇拜什么样的人?”、“请讨论有钱是否意味着成功”等展开,“怎么与年龄大的人沟通?”、“在网络上能交到真朋友吗?请讨论分享一切是不是做朋友的基础”——这些涉及“价值观”、“择友观”的问题,一些考生对此印象深刻。他们认为题目虽然不难,但却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武汉大学招生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也无从准备也无需准备,但无论持何种观点,都有话可说。语言是活的,能力正是在表达和交流中体现。
复旦大学水平测试内容涵盖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等10个科目,“博雅杯”人文知识竞赛面试考核组由学校文、史、哲等专业的7名教授组成,集体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人文素养。经历了面试,大多数考生都感到自己的知识面不广,积累也不够。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考题,体现了对知识点考核的广覆盖。北京大学的作文题,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驳斥“腐败无害论”观点,文章中至少要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清华大学的作文题,则给出4篇文字材料,内容分别为“传统油画是否过时”、“四年前一次与奥巴马在机场的相遇”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联系,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中山大学的面试题则延续了往年的风格,均在了解的常识范围之内。比如,“比尔·盖茨未完成大学学业,后来成为世界首富,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你心目当中有什么人或事是‘感动中国’的?”等。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介绍说,试题设计的初衷,正是希望考生从耳熟能详的常识事件出发,表现出一种反常识或超越常识的思维能力。
“考题是风向标,从中可以看出高校用怎样的标尺衡量学生,也可看出自主招生改革的新走向。”不少中学教师认为,从这些题目当中可以看出各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死读课本的学生肯定答不好,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融会贯通。
试题出新出奇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考试题目比普通高考考得宽、考得活,不是学有所长、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很难脱颖而出。”参加今年武汉大学自主招生的部分学生表示,从难度上看,试卷比去年要难得多,而且考试时间也偏紧。
武汉大学的试题全部在一份试卷上,仅选择题就有100多道,试题涉及时事政治等话题。比如农村土地分配制,与当前的土地改革政策紧密相联;利用“神七”发射,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掌握;英语部分出现了国际石油价格走向等新闻事件。
复旦大学的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题是给繁体字文言文加标点。参加测试的学生反映,这样的题目平时很少遇到,有些题目甚至是书本上完全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