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触动百姓最敏感的“神经”;自主招生,是拨动优秀高中生最兴奋的“末梢”。在现行高考制度基本不变的架构中,在自主招生日渐见旺的走向中,高中教育究竟该如何定位?其扮演的角色该怎样承担?说得白一点,即高中教育是与大学对接还是衔接?这不仅是近年来萦绕在高中校长心头的“尖端而又现实的难题”,也是缠绕于百姓身上的“棘手而又迫切的悬念”。日前上海市教委在华东师大校长培训中心举行“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改革峰会”,中学校长、大学领导和有关教育官员就敏感话题展开热议。
高中要“向上”了解高校选拔原则
高校自主招生给了高校较大的招生自主权,使高校有可能按照自己的办学来挑选适合的学生。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孟芊说:“我们希望招到的学生,一是责任心较强,二是高中学习负担不重,三是对于未知世界有好奇心,四是视野比较开阔。”他提到,有一次在一所学校向学生问了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却没人答得上来。有学生告诉他,你的问题在教科书上是用楷体字写的,而平时只考宋体字部分。孟芊说:“我们自主招生就是要把那些认识楷体字的和认识甲骨文的学生招进来。”
清华大学对学生一直在做“出口”和“入口”评价。孟芊介绍,“入口”主要指学生进来时的学习成绩,“出口”主要指学生在校成绩、表现、未来发展等。入口低、出口高和入口高、出口高都学校欢迎的学生;入口高、出口低不太欢迎;入口低、出口低的学生是他们最不想要的。孟芊表示,对于学生出口高的学校,他们会加大自主招生名额的投放力度。
对于自主招生,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的意见是“要招合适的学生,而不是盲目抢生源。”他认为应该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来研究改革我们的高校招生,而不是拿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高校。各高校都应办出自己的特色,做各种自己的事情,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是多元的、多样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新精神,才会是个性化的。
高校要“向下”了解高中教育改革
教育部基教二司巡视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提出,高校自主招生,首先要了解高中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他说,中学原来都是统一课程,统一教科书,考试是一张卷子,秩序井然,大家在固有的模式里非常自得。“现在为什么要找这么多麻烦,进行课程改革,一个学校开那么多课,把老师累死,学生忙死?高中课程改革事实上是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的一个大胆尝试,其核心是我们要培养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一个社会性逐渐发展成熟的人,一个有鉴别、有选择,能够规划自己未来的人。高中的教育不是完全为高校输送人才,它也有自己独立的价值。”朱慕菊认为,对于这些,大学都应有所了解。只有在了解以后,才能在选拔人才时看到它根本性的改变。
大学在自主招生过程中似乎总是处于一个强势位置。可是从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功臣唐盛昌观察到的现象来看,学生正用无声的行动捍卫自己的选择权。本市某高校在上海中学预录取的学生中有40%最后没有签约,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获得了清华、北大比较多的加分,还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因为预录取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一致。唐盛昌认为,这一现象反映出自主招生中一个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即怎么来尊重学生的兴趣?怎么来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不能树立双向选择的观念,自主招生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
“现在100个学生能有80个学生进大学,但我们高考的题目为什么还是这么难?”闸北八中校长、上海市教育功臣刘京海大胆假设:如果把北大、清华、复旦、交大从统一高考中“开除”出去,让他们实行真正的自主招生,对大专类考生实行会考加技能或专门素质测试,对二本及一本类考生进行统一高考,这样高考的难度就有可能大幅度降低。只有高考难度降低了,高中课程改革才能逐步深入,高中教育才可能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高等教育才能挑选到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