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欢迎怎样的自主招生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在调研中总结出中学校长们最关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怎样的自主招生才是需要的”。既然高考已经能够把文化程度好的学生选出来了,那么还是不是需要如此大成本地、兴师动众地进行自主招生?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以自主招生本身为目的,中学校长认为是不需要的;但如果是为了配合整个中国考试制度的前进,作为对于高考改革的探索,则是必要的。
第二,“什么样的自主招生是受中学欢迎的”。中学不欢迎高校争抢生源,干扰中学教学计划的自主招生,他们也不欢迎。如果真正是把那些偏才、被高考遗漏的人才选出来,才是中学欢迎的。高校老师到中学去,参与教学、与中学老师一起发现人才,他们也是欢迎的。如果仅仅是简单地增加考试的方法、题量和次数,中学是不欢迎的。
第三,中学也提出了对自主招生的担忧,自主招生方式影响到中学的教学秩序。每个校长都愿意按照自己的理想办学,而不是跟着大学自主招生转。
第四,希望高校与中学联手,共同研究,促进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改革才是有益的。
张民选认为,在过往的时间里,我们整个高校的考试建立在精英高等教育基础之上,这种考试制度是与精英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但到了今天,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普及化,那么招生政策方面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一方面要勇于分担,另一方面也要化解矛盾。
“自主招生和高考录取的差别就在于在运用不同资源时寻找不同的平衡点。”唐盛昌认为,目前复旦、上海交大只依靠自己的评估来进行自主招生是不够的,也是无法全面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只有各个大学的理念统一了,都把自主招生的目标定位在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上,而不是抢生源时,大学才有可能不再各自为政并建立起共同认可的社会资源体系。只有从育人的层面来思考,自主招生才会更有意义。
高中和高校如何携起手来
长久以来,高校与高中之间的合作并不是很密切。两者最直接的关系发生在招生时,高校最好不断地冲到高中班级去招好的学生,高中最好直接把它认为合适的高校拉进来。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认为,从公民的教育体系来看,高中和高校虽然是前后连续着的教育阶段,但它们仍是相互独立的,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就业,升学并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从这种意义上说,高中有较大的自主权。而另一方面,双方又是相互依赖的,这里没有简单地说谁依赖谁。高考是把高中、大学绑在一起的一种制度。大学选拔应该把握的是高中的标准,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过去,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必须考虑学生是否有可塑性。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说,高中和大学在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人的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上,面临着共同职责和神圣使命。因此,对于二者来讲,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验是一个引擎,它一方面可以推动高校自身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方式的变革,凸现高校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可以触发高中反思现有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探索对不同发展潜质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的途径。我们要抓住高校招生制度渐进性改革过程中凸现的每一个机遇,推动多元评价和选拔机制的建立,从而引导高中学生多向发展,形成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认为,关于高考问题,我们应该“问计于民,汇集众志”,加强高校与中学校长之间的对话,让高校听到中学老师和学生的呼声。这才能吸收好的经验意见,把自主招生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