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阴晴难测的就业市场和教育部门的指手画脚之间,高校往往迷失
2007年7月,上海市教委给其所属高校下发通知,要求高校对一些就业不景气的冷专业,应予撤销,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之前三年上海市就业率较低一些专业,其中包括中医、地质、甚至天文学等38个。
作为另一调控措施,上海市教委每年还会公布一个紧缺专业的列表,涵盖一些时下紧俏的行业,比如会展、英语、甚至LCD屏幕的生产。高校毕业生如果对口这些紧缺专业,找工作将享受便利,反之则难觅东家。
上海交大的腾挪之道
在面对政府对于教育的调控时,上海交大的教务处副处长马磊给本刊讲了两则听上去像笑话的事情。
2002年,全国各地的桥梁开始接二连三地出事,追根溯源,有人把毛病归在了教育的身上。说是这些年,国家重点理工科院校的工程力学专业不景气,学生素质差,青黄不接。反映到修路建桥上,就是“二把刀”工程师充斥,工程质量低下。
在一次教育部召开的会议上,有领导专门把这个观点提了出来,问上海交大的领导,作为国内工程力学人才的基地,他们学校这些年工程力学是怎么搞的。
上海交大的领导感觉很委屈,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全国工程师饱和,有个阶段教育部就反复重申不培养这样的人才了。当时理工科教育集体滑坡,社会上舆论纷纷,自此优秀学生不报考,毕业生不吃香,各地高校工程力学专业逐渐改弦更张。如今,时过境迁,这方面人才再度吃香,教育主管部门却把问题归在了学校身上。
这是当年高校没有学科设置自主权的后遗症——教育部门在宏观上把握人才培养和市场的平衡关系,说白了还是在大面上搞一个萝卜一个坑,统分统配。
2005年,上海交大有了自主设置本科专业的权力,来自教育部的指导少了许多。这让上海交大的领导们感觉在专业设置上有了很大的空间。
但有一天,马磊接到了上海市教委的一个电话,一个领导跟他说,上海市规划要大力发展LCD(液晶屏),希望交大增设一个LCD专业,培养些人才。马磊一时听得愕然,说你去找上海大学吧。
马磊如今回忆起来都显得比较郁闷,他说,上海市教委让我们培养LCD人才,上海有的是专科类院校,至于让上海交大去搞个这么莫名其妙的专业吗?四年以后学生毕业你们不要了怎么办,那不是很可怕的?我当时说可以给你相关专业的学生。对方说不行,就要LCD专业的,双方最终谈崩。
上海交大和上海市教委的关系闹僵了。到了第二年学生分配,问题就出来了。当时,毕业生如果要考虑留在上海,必须得专业符合上海市教委出台的紧缺人才目录。反之,就不给加分,留沪希望渺茫。之前,上海交大整合了很多专业,当年的毕业生所学专业很少有完全符合那个紧缺人才目录的,致使学生留沪问题批不下来,学生们闹到马磊这里。马磊一气之下,就去找上海市教委。
对方给他看那个目录表,提出这是上海的政策,必须完全吻合。马磊看完发现,要是按照上海市的标准,交大没几个专业算得上紧缺人才。这让他这个名牌大学的教务处长很是脸上无光,难道交大培养的学生在上海没市场?
原来,马磊当时遵循的是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下发的一个紧缺专业目录,而上海市教委遵循的却是1998年教育部学生司下发的一个老目录。两份目录风马牛,自然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地方。
后来,上海市教委领导提出来一个折中的办法。这位领导让马磊自己划分,交大的哪些专业和紧缺目录是对口的。马磊也不谦虚,紧缺目录里所有的专业都被他划入了上海交大的已有学科。对方说,你们这是贪便宜,对其他学校不利。马磊答,让市场去选择好了,看社会更认可哪个学校的学生。
面对记者,马磊直言,好在上海交大是部属院校,可以有一些腾挪的空间,到了一些地方院校,只有惟上级教育部门马首是瞻了。
沪上大学的左右逢源
虽然对部属类院校的专业指导遭遇抵触,但上海市教委在面对辖属地方高校时,却找到了新的办法。
2005年,上海市教委加大教育上的资金投入,提出建设教育高地的思路。其思路的核心是,对于高校专业设置由之前的硬指导变为如今的资金引导。对于一些在他们看来比较热门的专业,在本地高校内进行重点扶植。
当时,上海市教委预测在今后上海市的发展中,英语、会展、知识产权等十个专业将颇为抢手,就在当地高校为这些专业设置教育资金支持。
按计划,在上海本地的高校为这些专业建设十个教育高地,投资四年,一个高地一千万,共计一亿。四年后,上海市就能迅速看到这些热门专业的人才上市。
虽然作为上海大学对于此类人才培养的短期效应也不适应,但是作为一个新兴崛起的地方院校,他们毕竟看到了来自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在面对高校自主权的时候,重点院校与地方高校表现出了不同的诉求。前者要权,后者要钱。
上海市教委公布的那份冷热专业通告下发到上海大学后,该校教务处长周锋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教委的通告,间接来讲也是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考虑的。
接到通知后,学校领导已经向各个学院领导打了招呼,要考虑就业问题,就得尊重教委的通告。而至于多给学院自主权,大家都比较慎重,说白了自主权越多,就表明身上的责任越重,如果教出来的毕业生没有出路,市场倒逼高校,他们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当记者提起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金斯的办校理念时,周锋说,他也知道,但那是对重点高校而言。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哈金斯就反对人们把大学看作“服务站”,“我们错误的进步观念把经典著作和人文学科排挤出大学课程,而过分强调经验科学,最终把高等教育变成当代任何社会潮流的奴仆,且不管那些潮流多么肤浅——如果公众对新闻感兴趣,新闻学院就如雨后春笋;如果商业发达,商学院就应运而生;如果政府机构膨胀,公共管理的训练就成了大学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