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变化
课程功能:学习中“学会做人”
在课程功能上,以前注重知识传授,课改后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据介绍,新课程将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使学生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课程结构:分3个层次8大领域
普通高中新课程注重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新课程把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8个学习领域,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等13个科目。每个科目下面又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学生的学业状况将通过学分记录予以评价和反映。学生通过8大类的学习领域修完学分,达到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 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不再唱主角,教师像厨师,以前做的是盒饭,现在改成了自助餐,新课程实施致力于学生个性成长,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管理:成绩以学分计算
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要求学生每个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在每一个学科既要获得必修学分,又要获得一定的选修学分、三年中获得规定的144学分方可毕业,防止学生过早偏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
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给学生更大的成长空间。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课改第一学年结束时,高中生拿到的新成绩单不再是一份学科成绩加上一份教师评语,而是增加了学生基本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获奖情况、身体情况和考勤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又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身体情况中详细列出了身高、体重、视力等;考勤分旷课、病假、事假、迟到、早退等。
两大亮点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素质评定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活动(6学分)。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社会生活和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真实问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社区服务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高中3年,学生要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即可认定获得2学分。教育厅要求,学校在认定此学分时,必须要求学生提交一份材料,其内容包括对象(机构或个人)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自己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及联系方式以及学生自己的体会。
学生可跨年级跨班选课
课改后,课程分为选修课与必修课,而且选修课的种类大大增加,比重很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习倾向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与以往高中分为期中、期末考试不同,课改后,每学期考试次数将根据学生本学期研修的模块数量而定。
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年级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
此外,课改后还增加了通用技术课,学生要学习制作模型、设计产品方案等。
[责任编辑:moni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