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新学期开学后,全市109所普通高中一年级新生进入课堂后,都会拿到一张新的课程表,“必修课”、“选修课”、“学分”等新名词将会出现。作为全国第三批试点省份,我省普通高中今秋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新课改改什么?怎么改?将给学生带来哪些变化?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按模块教学,新增技、艺两学科
据省教育厅基教处负责人介绍,新的课程结构分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在学习方面,新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领域。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体育与建康、技术等12(或13)个科目。技术与艺术是新增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每一学科由若干模块组成,每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构成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了要求与建议。
开设选修课,将成长记录引入高考
新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并通过学分来描述学生课程修习的状况。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共23学分,而语、数、外三科每科只有10学分。学生每学年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选修学分为28分,总学分达到144分以上方可毕业。
学生可以跨班级、跨年级选修课程。学校要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并将成长记录引入高考。
克服三大弊端,产生四大变化
市教育局局长李梦玲说,原来的普通高中教育存在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分要求学生达到同等标准,忽视了个性差异;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试教育倾向比较严重。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改革现有课程这一核心问题入手,而新课改有了四个方面的变化:培养目标,原来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强调向上一级学校输送素质良好的人才,而新的培养目标则强调普通高中是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结构,原高中课程中学生没有选择余地,高考考什么,学校讲什么,而新课改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教育模式,原来高中对学生采取行政班级管理模式,新课改由于有选修内容,一个班学生势必选出多种不同课程,走班上课,不同班级学生一起上选修课情况会经常出现;评价方式,原来只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评价,新课改后每名学生都将有记实手册,平时表现也将被记入其中。
|
仍分文理科,高考向新课改靠拢
有人认为,新课改后如果高考内容不改,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很可能取消选修课,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今年参加新课改的高中新生,到2009年才会参加高考,而目前辽宁省高考新大纲还未出台,但据分析,高考大纲的总体思路会逐步适应新课改的精神。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振忠认为,高考必然要适应新课改,教学也要适应新课改,如果不按新课改教学,那么高考按新课改出题,学生不适应;如果教学按新课改去做了,而高考不按新课改去考,那就违背了新课改的原则。
一些偏科的学生特别关注新课改后,高考是否会像现在一样继续按文理科分科。有关专家认为,新课改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这样就应该分文理科。由于从高二上学期开始,教学选修模块中分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因而分文理班应在高一结束后。据介绍,2004年进入新课改的广东省的情况正是如此。
实行学分管理,并非实行学分制
实行学分管理和大学里实行的学分制是否相同呢?市教育局基教处负责人解释说,新课改后在高中实行的学分管理和在大学实行的学分制是有差别的。高中是用学分对学生进行管理,不像大学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得学分情况决定提前或者延迟毕业,高中学生必须完成三年学习,修满144学分才能毕业。高中的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学生课程的管理方法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模式,更确切地说,新课改实行的应该是学年学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