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文化在流行
(酷与时尚)
在日前公布的一项中学生文化调查显示,中学生时尚生活的基本出发点是:我要“酷”。
在北京、保定、上海、苏州、广州、佛山进行的这项中学生文化调查显示,中学生所认为的酷的主要含义是:一种勇气,一种能力,是个性的一种充分张扬,而不是简单的追随与模仿。
调查显示,近7成的学生想酷,但并没有按照酷的标准去实践。
调查列出的前卫活动中,流行程度最高的是上网和染发,边上学边打工也被很多学生认为是“将要尝试”的。
酷的标志:得票率最高的是“刺激”类的极限运动(如攀岩、滑板等)。其次是“不同凡响的生活质量和形象”
,再往下是“追星”和“扮靓”。接受冷色调流行色: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是浅黄、天蓝、白色,而几乎无人喜欢砖红、橘红、土黄、深紫等色调。女生喜欢白色的多,而男生喜欢黑色的居多。男生喜欢冷色调的比例占到了47%,女生则仅为36.9%。调查认为,喜欢冷色调也是中学生酷的一种表现,他们希望以冷傲色调反衬出一种内心向往的格调。
他们卷入电子化生活,中意创意型职业。研究人员认为,尽管很多想法比较幼稚,但中学生的时尚性思维,应该得到大人和社会的更多关注,他们所具备的梦想、创造、前卫、挑战的能力,可能正是现代中国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抓住机会的真正能力和心理素质。
Punk与Hip-Hop
(反传统成为时尚)
在现代社会中,上流阶层仍然占据着社会时尚潮流的主导地位,而工薪劳动阶层则有着自己的一套认同方式。20世纪70年代末期,Punk利用自己独特的穿着和装扮方式挑战着上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与传统的社会秩序分庭抗礼。他们穿破烂衣服,佩带金属链子,将头发黏合成尖状并染成鲜艳的颜色。服饰装束不再是篱笆或桥梁,而成为与主流社会时尚价值观相抗争的武器。这一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Hip-Hop文化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作为一种街头亚文化,Hip-Hop首先体现于服装及言行独特的欧美都市年轻人身上,他们模仿摇滚乐手的装扮,喜爱唱快板歌,跳霹雳舞,沿街涂鸦。尽管西方主流媒体和多数人群对此抨击不断,但始终没有能够彻底阻止Punk与Hip-Hop一族的大胆示威和公开挑战。Run-D.M.C。在Rock
Box中宣称:“Calvin
Klein从来就不是我的朋友,我不想让任何人的名字印在我的衣服后面。”20多年来,在西方乐坛Punk与Hip-Hop
装束成为了大多数流行乐手的典型特征,他们以自己怪异的穿着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向占据社会时尚主流的白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击和挑战。他们的形象成为反叛精神的象征,被众多青少年争相仿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Punk与Hip-Hop作为当时一种反时尚而出现的文化现象,如今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在当代西方社会流行开来。在伦敦、纽约的著名商业街上,你会不断发现有许多受Punk和Hip-Hop启发的时装式样。20世纪90年代中期,Chanel和Tommy
Hilfiger都采用了Punk和Hip-Hop服饰的一些元素,使之逐渐融入到主流时尚潮流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