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2021高考作文 > 作文专家指导 > 正文

2011安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大联考作文:撇捺人生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11-5-15 8:42:49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2011高考于6月7-9日举行,考试吧整理“2011安徽示范高中名校高三大联考作文:撇捺人生”供广大考生冲刺使用。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第 1 页:题目及写作指导
第 2 页:佳作展示Ⅰ
第 3 页:佳作展示Ⅱ

  说明:2011安徽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大联考新材料作文“撇捺人生”导写与模拟评阅

  【金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是“各能捺住就成名”,横批“撇捺人生”。“若”字如果不向左撇就是“苦”字,“各”字如果能把那一捺变成一点就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

  这副对联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根据你的思考或者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津】

  这是一个二元关系命题。材料主要围绕“撇”和“捺”展开。写好本题的关键是要深入思考,细化认识。

  首先,我们要明确“撇”和“捺”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既要学会放弃,又要懂得坚守,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撇”不“捺”,为人就没有原则,没有分寸;只“捺”不“撇”,视野则会狭窄。“撇”和“捺”互相弥补,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其次,我们还得对“撇”和“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撇开了,就能捺得住”?“撇不开”,结果又如何?“捺不住”又如何?这样一一反问,结果不言自明。

  审读对联可知,撇开的是人生的诱惑,捺住的是寂寞、清苦、磨难等。写作范围可以谈古论今,材料既可以选择名人故事,也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文体选择上比较自由,素材掌握多的同学可以写议论文、议论性散文,叙述功底好的同学可以写记叙文。但无论选择何种文体,都应该从“撇”和“捺”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记叙。

  【阅卷手记】

  作为安徽省的高考模拟考试作文题,这个题目比较契合往年的命题思路。材料本身议论性比较强,很多考生都选择了议论文这一文体。大部分考生能扣住材料进行审题,但文章所用的材料不够丰富、新颖,语言表达没有文采。当然,最大的问题是偏题、跑题。具体表现在:

  1.“审题”偏差,不全面。

  有的考生只写“撇得开”,却没有顾及到“捺得住”;或者只写了“捺得住”,疏忽了“撇得开”,都没能做到全面辩证分析。材料的关键是“撇”“捺”二字,有的同学不解其意或不完全解其意,内容流于片面,甚至对材料的内容只字不提。有一篇作文的题目是《让放弃打开心灵之窗》,显而易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放弃”,是“撇”,这样的论点只抓住了材料的一半。

  2.论据材料陈旧,不够充实、有效。

  一篇议论文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据的选择、剪裁和分析。从阅卷现场来看,很多考生在引用材料时,都能驰骋上下几千年,联系中外历史,但唯独没有联系个人实际,导致选择的材料缺乏“个性”和“深度”。考生所涉及的素材大多为中国古代名家,如屈原、司马迁、李白、陶渊明、苏轼、李清照等,素材过于陈旧。还有一些考生由于平时积累很少,只能从历史教材甚至是政治课本中东拼西凑,或者直接将材料中的人物、事件加以扩写或改写,然后加上一个简单的评价、分析,勉强凑成一篇800字的文章。还有一些考生平时看过一些好文章,积累了一些材料,可是在考场作文时只是将它们一一叙述出来,缺乏适当的评价,也就使得这些材料成了一个个摆设,彼此之间缺乏一种内在联系,给人的感觉就是材料的简单堆砌。

  3.不会转换话题。

  通过高三高强度的作文训练,考生接触到很多话题作文,可是不少考生的思维习惯如旋转的陀螺,惯性极大,不知变通。这种情况反映到考生的作文上,就表现在整篇“默写”平时写作练习时自己的得意之作,这些文章往往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意境很美,但就是不和题目要求的“撇”“捺”相联系,全文没有“撇”“捺”的影子,结果得分很低。其实这些同学只要稍微变通一下,想方设法将原文与话题进行对接,有效、流畅地多次出现“放弃”或者“坚守”之类的字眼,也许就能得到一个相对可观的分数。这次阅卷中,我们发现这样不会转弯的文章为数较多。

  4.语言不够形象畅达。

  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势,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的语言必不可少。修饰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的动感;要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散句等句式,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的气势。修饰语言之功,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

1 2 3 下一页

  相关推荐:

  考试吧6月7日考后首发2011高考试题及答案  热点文章

  考试吧整理:2011高考作文素材大全

  支招:如何写出“十全十美”的高考满分作文

  2011高考作文预测、作文素材及指导专题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