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拿到《考试说明》(一下简称《说明》)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发现很少有考生能用好《说明》的,当然在高考之前都有很多人强调考生要用好《说明》,哪怕是家长也能说几句“回归大纲、注重基础”之类的话。《说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高考命题的“指挥棒”。现在媒体业也发达,各种解读考试说明的版本是不是在媒体上呈现。我们回归现实中的时候,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考生不能用好《说明》,哪怕用的也就是走进了一些误区,《说明》的作用没有得以真正有效的发挥。
通过这篇文章对考生使用《说明》中存在的误区作简单的分析:
一、从《说明》的本身来看,它具备一定的价值,很多考生也清楚这点,可是其自身的特点很难对考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1.由于考试说明中相关的文基本上都是概括性为主,涉及面很广,考生看到之后觉得好像“蜻蜓点水”,读起来枯燥,做起来不好入手。
2.考生迷恋方法性的资料,面对考试说明的“政策性”“方向性”的导向作用考生没有意识到。
二、从考生的角度来看:
现实中多数考生是这样“使用”《说明》的:
(1)短暂的“新鲜感”。考生拿到《说明》之后一般也都觉得它有其重要性,可由于考生说明自身的特点和考生没有足够的能力解读考生说明,这样的话对很多学生来说仅仅是有了一段时间的“新鲜感”这个感觉一过去,就变成一本普通的资料了,考生甚至觉得还不如一本普通资料重要。往年做过试验,在考生拿到《说明》之后的一个月,然后把这本书借来,结果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没有想着把书要回去,因此说明现实中多数考生并没有利用好它。
(2)考生把《说明》局限于知识清单。只要是《说明》中提及的知识点,那就是高考的必考点,随便把这本书拿过来翻阅一下,觉得上面提及的知识点就和书本《目录》部分差不多,很多学生觉得没有新意,这些都是学过的东西,还有很多考生看到知识点,觉得这个知识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很简单了,于是这个清单没有什么效力。
对于很多文科生来讲,觉得只要把这本书提及的知识点会背出来一切问题就解决了,结果整天背诵,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走进了误区,一方面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把它背诵出来,另一方面高考命题以能力为主,背诵出来的东西不一定能用好,因此说现实中很多学生把这些知识点背诵了一遍,但是对于众多考生来讲,效果并不好。
(3)考生把精力放在“变化的内容”上。高考每年都有新的变化,包括《说明》也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对《说明》中不变的内容没有更多的关注,觉得每年都一样,换汤不换药,要关注的话就是关注一些新鲜的东西,也就是变化的内容,但是由于高考命题内容上追求“稳定”变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很多考生在这些方面被局限了。
(4)考生把它当做“单词表”,但是缺乏坚持,往往很难把单词都过一遍。多数考生觉得《说明》中单词部分分量足,决定在高考之前好好的把单词熟悉一遍,《说明》是很好的载体,结果开始计划记单词,刚开始的时候都能仔细的记忆,甚至仔细的查阅词典,可是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很少有学生坚持下去,一方面是自己毅力的问题,另一方面记忆单词的方法没有改进,效果一般,所以很多学生很难坚持下去。
(5)考生对待《说明》的习题,仅仅停留在“对错”的表面上。也有很多老师叮嘱考生要好好对待《说明》中的问题,结果一些考生迫不及待的就想把相关的题目做一遍,有的是以往高考题,同时对于说明来说,基础题还是占重要比例,很多学生做题的时候局限于把题目做对就行,有的题目难度不大,有的题目即便有难度也可能是往年高考中出现的,曾经做过,还有的个别的题目其实质量很好,但是在做题“蜻蜓点水”面前,很难保证做题的质量,考生很少去研究题型的特点,研读题目后面的分析,以及说明部分,局限于把做题的对错上,最终很多题目都被成为“走马观花”境遇。
那么通过以上几种情况简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考生真是这样使用《说明》的话,那么效果很可能不好。除了上述情况中简单分析之外,还有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例如更详细一点的说,考生认知的原因,还有等等外界条件造成的,例如说考生备考时间的问题,等等。
三、考生应怎样使用《说明》才有效?
这个问题是大问题,如果较真起来,简单的一篇文章恐怕很难写详细,因为《说明》包含了6科,先不说知识,仅仅从能力要求上,也够就一篇长文解读一下了,那么要想文章对考生有更好的指导或者启发作用,并且介绍的方法具备可操作性,那么就应该站在考生的角度上,不一定要讲解的全面,至少要让考生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没有做好,并且怎样去做才有效,哪怕是改变他们一点点对《说明》使用的认知,那么对考生帮助都很大。
考试说明的重要性:
(1)对政策的解释。例如说数学部分“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注重学科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那么通过这句话,可以让考生意识到,哪些知识点是重要的,每年都考,并且考到什么程度?今年考试怎样准备?
(2)方向性引导。例如说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抽象和概括,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与数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考查时,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含义上立意……那么我们上次讲座中给大家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总结已经很全面给考生做一个总结:
A.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函数与方程的问题
函数与不等式的问题
函数与数列的问题
函数与圆锥曲线的问题
函数与三角的问题
函数与几何的问题
B.数形结合思想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集合相关的问题
利用数轴解决集合之间的运算和关系问题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方程解的个数的问题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不等式的问题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比较函数值的大小
根据数学公式或者数学的几何意义、数形结合求最值、证明不等式
结合定义,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圆锥曲线中的最值相关的问题
C.分类讨论思想
由概念引起的分类
由运算引起的分类
由参数变化引起的分类
由定理、公式、法则、性质的限制条件引起的分类
D.转化与化归思想
略
E.建模思想
略
再如英语部分:
读
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不同文体语篇的能力。考生能:
1.理解归纳语篇的主旨要义
2.获取事实性信息
3.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
4.推断隐含意义
5.理解作者意图、观点和态度
6.理解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7.理解语篇的基本结构
最近一直有考生抱怨,自己每天都做阅读完型结果成绩还是没有上来,那么这个学生即便是做完型和阅读,那么这个考生很难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哪些最有效。
那么考生通过以上内容,应该明确平时备考注重以下内容:
A.由“根据不同文体”那么要注重归纳平时阅读理解题文体有哪些,如人物传记、环保、广告、新闻等等,这些文体的结构特点。
B.通过上面内容可以明确平时备考的时候注重归纳一些题型和相关题型的解题方法,例如主旨大意题、作者观点态度、词义猜测等等题型的常用的解题方法并且做专项训练。
再举一个详细点的例子:考生在平常的练习中可以这样归纳:
阅读理解中常见的也是《说明》中要求的观点态度题:
(1)题型特点:
针对文中某人对某事物的态度提问,作为作者态度题的一种新形式,命题也开始注重考查文中某人对某事观点和态度。
(2)标志和关键词
题干中常有attitude opinion tone etc.选项可能不再单纯是态度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词,而改为带有程度限制的词语,比如:guarded(慎重)、qualified\reserved\tempered\etc.
(3)常见的命题模式
What is the mood of....
What is "....." opinion about?
......
(4)答题关键:
正常情况下,持有保留态度的观点比较客观,往往是正确答案。文章陈述的内容并非都是文章的态度和观点,要注意区分,这是命题者迷惑考生的惯用方法。有时候引用别人的观点,是将作为支持或者批评、否定的对象,别人的观点通常是为了证明作者论据来给出的。
(5)在做题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文章中某人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一致,在答题中一般带有绝对化的观点的选项是错误的,例如说strongly/completely/entirely/etc.
也许现实中很难有足够的条件,帮助考生把每一科内容都解读一遍,但是学生自己在备考的时候,要想更好的利用好《考试说明》,前提是“细”“思”“联”“用”。也就是:
对一些关键词作细致的归纳例如说上面“数学思想”四个字。
思考自己在备考中是否按照这个方向进行复习。
将相关的知识点和题型联系起来构建成一个体系。
在考试中综合运用,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
编辑推荐:
·2021年高考其实就考了六个字! (2021-6-9 12:14:34)
·2021高考物理卷有“赛龙舟” 英语卷考“做早餐” (2021-6-9 9:38:08)
·2021年高考命题主要有哪些思路和原则? (2021-6-8 18:07:05)
·考试吧:各科目2021年高考试题答案点评 (2021-6-11 15:26:59)
·各科目2021年高考冲刺复习指南汇总 (2021-5-26 12:08:05)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