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土地改革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⑴民主革命时期
①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经验,提出土地革命路线。意义(略)。
②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意义(略)。
③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提出土地改革总路线。意义(略)。
⑵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1950年,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采取政治上中立富农、经济上保存富农的政策。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②土改以后,政府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允许农民自由经营,并引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
③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集体所有制,全国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1958年,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中共发动也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迅速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行一平二调,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⑤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消了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并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矛盾
⑴基本线索和分期
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10月—1956年底。其中1949年10月—1952年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1953年—1956年底,是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②1956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③1966年—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④1978年底至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⑵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矛盾从总体上说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阶级矛盾不再是国内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与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还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同时,还大量存在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
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⑴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中国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毛泽东发表先后《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共召开“八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重点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纠正。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取得辉煌成就。
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探索:“文革”结束以后,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进行农村、城市和其他领域的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
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
⑵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
①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导思想总体上是“左”的,在国内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的速度、规模和比例方面,犯了“左”倾错误。一方面过分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抛弃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阶级斗争扩大化。
②失误的表现: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开始泛滥。C.错误进行了
对代表正确路线的彭德怀等人的“反右倾”斗争。D.错误地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E.文革结束之初,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继续推行“左”的政策,各方面处于徘徊状态。F.十二大以后,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采取放纵态度,最后酿成动乱。
⑶对“左”倾错误和失误的纠正
①从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
②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
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③在肯定人民公社大前期的情况下,毛泽东一度对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和分配方面
的问题作了一定的调整。
④周恩来在文革“左”倾路线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在主持工作时,提出批判极“左”思潮。
⑤邓小平在文革后期主持工作时,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其实质是系统地纠正文革所错误,并着手进行全面整顿。
⑥1976年4月,发生“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群众基础。
⑦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⑧针对“两个凡是”,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
错误的束缚。同时,开展各方面的拨乱反正,系统清理“左”的错误。
9、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
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①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②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中共中央统一财经。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政开始好转。③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大力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在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使国民经济在1952年底获得根本好转。
④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⑤1957年,“一五”计划指标大都超额完成。成就(略)。
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时期(略)
⑶文革十年内乱时期
①在国民经济总体上遭到重大迫害的情况下,仍取得一定成就(略)。②“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支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了复苏的局面。③1975年,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①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粮棉方面稳步增加,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②工业方面,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成就(略)。③对外贸易打开新局面,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
10、外交活动
⑴新中国建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基本方针,在建国的第一年间同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⑵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进邻近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⑶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⑷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原则,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关系。
⑸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采取“一大片”的外交方针,与20多个国家建交。
⑹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重新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⑺1972年,中美签订《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⑻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双方正式建交。
⑼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的估计,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关系。
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了外交政策,进入90年代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取得更大成就。
11、科技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科学技术。
二、知识深化
1、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革命性质的确定主要取决于革命的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结果等因素的综合。
⑴同:社会性质;革命任务;革命性质
⑵异: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展的程度和广度;结果与前途;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
2、怎样认识中共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领导作用
国民革命运动是在中共正确领导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进行的,中国的领导作用是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来表现。
⑴政治上:中共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口号,使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按照中共指引的方向前进。
⑵组织上:在中共推动下,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改组国民党,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⑶群众运动方面: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工农运动基本是中国的领导下发动的。
⑷军事上:在中共推动下,组建黄埔军校,组建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建立政治工作制度。
注:由于中国还处在幼年时期以及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中国在这一时期的领导作用是不
充分和不完全的。
历史教训:必须重视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一味退让只会失败;必须重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必须掌握武装力量;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针。
3、大革命失败后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
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过程: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中,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说明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全面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以及一系列具体方针和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意义:⑴突破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模式,提出了“农村中心”的杰出思想;⑵正确解决了在农村条件下能否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认为在农村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根据地的建设,大量农民先进分子也能入党,成为无产阶级战士;⑶解决了怎样将落后的农村发展为先进的革命阵地的问题。⑷科学解决了城市和农村的关系。
启示:⑴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⑵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不能照搬;⑶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逐渐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⑷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关推荐:
·2021年高考历史冲刺复习指南 (2021-5-26 11:27:04)
·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分析“公式” (2021-5-14 16:37:28)
·2021高考历史复习要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 (2021-5-14 16:36:26)
·2021年高考历史大题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2021-4-28 15:18:40)
·2021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式 (2021-4-28 15:17:22)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