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辅导 > 正文

2015年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十)

来源:考试吧 2014-9-5 15:37:46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考试吧小编整理2015年高考历史重要知识,更多2015高考资讯,备考资料,经验技巧等信息,敬请关注考试吧高考网!

  4、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及其原因

  ⑴从幼稚走向成熟:①1922年,中共二大根据中国国情第一次提出了明确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心得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革命道路。③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在初期付出重大代价后,于遵义召开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④1936年,中共又根据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并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基础。

  ⑵原因:①中共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②中共经过长期的斗争,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5、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

  两次转变是:第一次是由大革命失败后到土地革命的兴起、第二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是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通过武装起义、八七会议等拉开了转变的序幕,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在1930年,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扩大,标志着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完成。

  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开始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到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了转变,中国革命开始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转危为安。长征后还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毛泽东发表一系列文章,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还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七七事变后,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敌后与壮大,从而胜利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6、对中共在民主革命中领导地位的认识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和确立里中共的领导地位。

  ⑴是由阶级性决定的;

  ⑵是由历史经验和教训证明的;

  ⑶中共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以及走过的靠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来历。在长期的革命时间斗争中,中共得到了全国各民主党派、各族人民包括海外侨胞的信赖和拥护,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7、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⑴转变的历史条件:①过渡的设想和理论: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一化三改造,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②政权建设:中共在革命实践中积累了政权建设的经验;在建国后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并巩固了人民政权。③物质条件:建国后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立了部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实现转变的物质条件。④国际环境:苏联建设经验的借鉴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援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创造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生存空间。

  ⑵实现转变的基本特点:①具有明显的和平性质:通过自愿互利和典型示范、逐步推广方式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②转变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自觉利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③没有像西方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④在经济制度改造的同时,与人的改造结合进行。

  ⑶结论:①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根据本国实际,选择合适的道路和形式,不能照搬别国经验;③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8、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

  ⑴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①探索:(略)

  ②特点和评价:A.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一个是错误的发展趋向。这两种趋向是相互渗透和交织的,不仅共存于全党的共同探索中,还往往共存于一个人的认识和发展过程中。两种趋向都在积累,最终“左”的错误的积累和发展占了上风,因而导致“文革”的发生。B.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爱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发展,因而付出沉重的代价。C.总的特点是成就与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

  ⑵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①探索:(略)

  ②特点和评价:A.这个时期的探索是在继承和恢复党的优良传统,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出现的。B.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系统纠正左倾错误,形成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C.这时期的探索,也是在不断同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实现的,先后纠正了党中央两任领导人在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上的偏差,排除了各种干扰。D.说明,必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探索是正确的,一直沿着正确的趋势发展着。

  9、正确认识、评价党和国家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失误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联系当时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来分析,把每一次失误,置于当时的大环境下,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⑴造成失误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A.中国革命和建设无经验可循,因而出现失误是难免的;B.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以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认识一个过程,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C.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国际背景。

  ②主观原因:A.有时候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B.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C.没有正确处理“左”“右”倾错误的关系。

  ⑵认识和评价:

  ①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②中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服努力;③每次错误都能成为革命和建设的新起点,成为实现转变的契机,从而把革命和建设推向新的高潮;④成绩是主要的,失误是次要的。

  10、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⑴泽东思想的内容: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传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

  ⑵毛对于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①毛泽东思想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②毛泽东思想的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贡献最大;③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定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④不能完全照搬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针;⑤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

  ⑶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认识:

  ①毛泽东的贡献是巨大的;②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犯过“左”的错误,甚至是文革的全局性错误,但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③其晚年的错误也是错误与功绩交织的;④对其失误,应把领袖、个人和集体联系起来分析,建国以来的错误,毛泽东应负主要责任,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也有部分责任。

  三、若干问题

  1、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

  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结合的过程: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阶段;第二阶段,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3、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订?

  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5、党内合作的方式及意义?

  6、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7、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纲领和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8、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9、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

  10、五卅运动:性质、斗争形式、规模与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意义(①是反帝大风暴的开端;②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③检验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④锻炼和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直

  接为北伐战争提供了群众基础)。

  11、北伐战争的条件和胜利原因?

  ⑴条件:①直奉军阀勾结起来向革命势力进攻;②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使北伐的政治和组织条件成熟了;国民革命军政治工作制度的建立与训练,以及苏联的帮助,使北伐的军事条件成熟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冯玉祥国民军的配合,使北伐的群众条件成熟了。

  ⑵胜利原因:①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②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的有力配合;③国民革命军中的饿政治工作,广大北伐官兵,尤其是党员和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英勇作战;④北伐方针的正确;⑤军阀内部的矛盾和分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推荐:

  2015高考不得不看的一轮数学复习策略

  名师总结:2015高考每科多得10分的秘诀

  2015年高考历史答题模型或公式锦集

  考试吧梳理高考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四点改革思路最新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menghaic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