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2021高考作文 > 2021高考作文预测 > 正文

名师国家玮:2015高考作文押题预测

来源:新东方在线 2015-5-22 14:52:59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名师国家玮:2015高考作文押题预测,更多2015高考作文预测、高考满分作文、2015高考备考经验等,请及时关注考试吧高考网或关注“566高考”微信获取相关信息。
第 1 页:方向性押题一
第 3 页:方向性押题二
第 5 页:方向性押题三
第 7 页:方向性押题四

  >>>>2015年高考作文预测、作文素材及指导专题

  方向性押题一:

  如果看待信息科技时代诸问题

  【例题】

  互联网时代缔造了一个信息交流瞬间即达的幻想,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真的比传统社会更为紧密了呢?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变成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我在一起但却各自玩着手机,信息科技时代一切究竟是让这个社会更美好了吗?为此三名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甲:其实我们并没有丢掉书信交流的传统,我上大学的表姐,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写信呢?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先来分析学生甲的观点:他上大学的时候表哥经常给他写信,他便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显然,他的话实际上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他为什么觉得书信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他论证论点的原因是他自己亲身体验过他在上大学的表哥经常给他写信这件事。他便由此得出结论:既然我上大学的这个表哥经常给我写信,那么所有人都应该是如此,都是一样的。

  这一点也恰恰是我们高中生在平时论述问题时经常犯的错误——把个体经验用来推论一个公共的、具有公理性质的结论。比如你认为你的论点就是书信不可替代。那么你就应该不断地通过你的理性思辨去论证你的论点是正确的。当然,你举一万个例子来证明这个论点是正确的都没有用,因为很可能第一万零一个例子就是不成立的,不支持你的论点。因此,证明论点必须有一个严密的逻辑过程。过度相信自己个体的这种语言感知能力,过度相信自己的个人经验,在面对一个论证的题目时,实际上它本身不具备特别强的说服力。

  如果我们选择例子,一定会选择那个具有典型性的、大家都知道的、都在心理上有认同感的,而不是具有个体化的。这也是议论文跟抒情散文和记叙文的最大不同。写记叙文时,越个体化越好,个人经验越跟别人不一样,越独特就越好。就像一个文学批评家讲的“陌生化”:你的文章越具备陌生化特质,你的文章反而越好,你的经验越与别人不同,可能写出的文章就越精彩,大家就越愿意看。议论文正好相反,你的经验如果太过个别,是无法导出一个大家都公认的论点的。

  现在很多高中生在讲话的时候就是这种方式。这种方式背后表现出的实际上是你的眼中没有别人,完全以个体和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正因为他们周围没有兄弟姐妹,所以特别容易被培养成一种凡事以自我的个体感觉为中心的独立意识。但是,又容易因为这样的性格忽略别人的感受。这是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必须要理解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在尽量不要在作文过多地提到“朋友,你怎样……,这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你觉得这个世界只有你我二人,完全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新材料作文。像这种讨论的文体完全不是一个个人内心世界的东西,这里存在一个所谓的向内转和向外转的关键问题。材料探讨的是,在社会不断向前运转的过程中,在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很少去关注。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什么?这个材料告诉我们,我们可能再也不用那种传统的书信写作方式了。甲乙丙三个学生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有些观点是不可取的,比如甲说的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而乙正好跟他的观点是相反的,他认为书信技术可以替代,因为现在我们已经不用写信了,用的都是信息技术了,我们用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的方式去进行信息交流。甲乙二人做的都是直观判断,就是完全给出一个结论。

  而像这种直截了当的直观判断,论证起来非常有难度。学生丙说即使不用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改变了。丙的意思好像还没有说完,还话里有话。丙的言外之意就是书信背后的某些东西其实没改变。那么,丙之所以不把这个话说透,是因为丙是材料中的人物,而材料中所有人物说的话都是命题老师给出的。换句话说,丙说的话一定是所有人当中最有道理的,因为他把甲乙两人的话都综合在了一起。甲只强调书信背后的本质没变,书信不可能被替代。丙的言外之意就是形式虽然变了,但是后面的很多东西没变,这跟甲是差不多的,但丙不像甲那样,甲认为书信不可替代,而乙认为书信可替代,丙说其实今天书信确实也可替代,但是书信背后的东西不可替代。

  丙的话把甲和乙都说明白了,同时又往下深入了一层。这种关系提示我们,这篇文章要讨论的,是一个关于向外转的社会生活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去处理在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看待它。我们之前也讲过,凡是遇到类似这种跟形式有关系的问题,,我们第一时间应该想到两个字——本质。

  同时,我们必须还要想到两个关键的名词——思维方式、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三个维度——背景、主体、动态过程。思维方式思考完成,就该考虑思想方法(你个人的思想有多深刻)了。我们之前也讲过,凡是跟这种所谓的科技发展、现代化发展有关的东西,其背后都有本质——人性或民族文化结构。

  回到题目中来,今天我们写信用的大部分都是e-mail,很少用笔去写了。或者我们跟其他人交流的话,会发短信、打电话。这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已经开始摆脱乡村式的,通过邮寄的方式沟通的方式。但是,任何科技的进步背后都是有一定的不变性的,而这个不变首要的是人性不变。当你去跟别人打电话的时候,或者你以前跟别人写信交流沟通的时候,人性中那些最美好的东西是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的。只要你去与人沟通,无论你是写信还是打电话或发短信,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守交流原则——真诚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不可能改变的,而真善美都是人性中最可贵的品质。

  今天我们可能不再写信,我们可能是发短信、打电话等的方式,而这些沟通方式背后的民族文化结构没有变。写信交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们中华民族有这样一个传统:我们特别希望与我们周围的人,保持那样一种极为亲密的关联,哪怕我们两个相隔很远,只要我们曾经有过一段感情,有过一段交往。我们有共同的话题,无论我们相隔多远,只要我们之间有过关联,我总是不希望跟你失去这样的关联。所以,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结构中有一种非常可爱的“性格特点”——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我们熟悉的那些人。清楚这个意味之后,我们发现这道题表面上是一个关于形式发展背后有些东西是不变的这样一个简单命题,但本质上考查的是思想方法,也就是你如何看待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举过乔布斯的苹果,举过“微博”“微信”等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可以引领人与人之间交际的新工具。这些东西从来没有但其实古已有之,因为这些所有新的形式,都是我们之前不曾预料到的。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大家(包括妈妈、姥姥在内的很多家人)都在用QQ彼此交流。所以,我们发现这些科学技术已经无孔不入地泄入我们的生活中。但有一点没变,他们谈话的内容还是从前的内容,还是从前记忆中的两个老人在他们的乡村世界里所谈的家长里短的话题。

  总而言之,无论科学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背后的内容不会被压掉。

  小结:我们在写一篇议论文的时候,可以写一个论点,但这个论点一定要非常精彩。最好写两个论点,但这两个论点之间要有详有略。

  这篇文章很适合选择一个转折性的论点。先用最简单的话,直截了当地把这件事说清楚:首先必须承认形式确实在变。接着概括形式变了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角度来简单分析。)形式的变化对人的好处。从人的角度讲,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虽然人与人之间一直都在交流,但是有了这种新的形式,交流的速度和效率就成倍地提高,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从社会的角度讲,方便了社会生活。从国家的角度讲,更容易使百姓的声音极快地传到决策者的耳中、眼中,让他们能够作出有效迅速的判断。

  最后,话题一转,就产生了第二个论点。此处丙没说完的话非常关键,丙的论点有两层意思,他的话语背后已然包含着甲、乙两人的内容,因为甲乙二人的话都太片面,太个人感情化了,没有一种公平的态度和理性的态度。丙把二者的观点综合在了一起。他承认,现在已经不太用笔写信了,也不能说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改变了,此处他的话其实没有说完(书信的形式改变了,背后什么东西没变呢?)。话题一转,背后不变的是人与人沟通和交流中,秉持着那些人性中的美好,比如说真诚、善良。还秉持着一种民族文化结构。

关注"566高考"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2015备考信息!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推荐:

  考试吧6月7日考后首发2015高考试题及答案

  2015年高考最有可能考的50道题(各科)

  2015年高考作文预测、作文素材及指导专题

  各省市2015年高考报名人数汇总

  部分省市区调整2015年高考加分政策汇总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songxiaox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