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宰我这个人的认识。
(2)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孔子评价宰我的言论?
解析:第一章,说宰予白天卧寝在那里,孔子对他加以批评。这件事并不如此简单而已,结合后面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不同思想,所以常受到孔子斥责。宰予昼寝,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孔子认为宰予言行不一,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为什么宰予昼寝会受到孔子如此严厉的批评呢?儒家讲究凡事要依礼而行,这个宰予,在大白天卧寝,可能还并不一定是真的困得不行要睡觉,而是一种懒散的表现,像有些人,不管有人没人,东倒西歪,二郎腿翘起来,还要摇啊摇的,这都是无礼的表现。
答案:(1)略。(提示:可从宰我行为习惯、言语能力、怀疑精神、礼乐认识等角度来谈,要点有两点以上,自圆其说即可。)
(2)略。(提示:可针对孔子认为对宰我要听其言观其行的言论、孔子批判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子认为宰我不仁的言论等关键点来分析,要点有两点以上,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译文:宰予白天卧寝。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的墙壁不能涂抹。对于宰予这个人,还怎么责备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这里我改变了原来考察人的方法。”
宰我问道:“一个仁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一位仁人’,他会照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去井边救人,但不能自己也陷进去。人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无理愚弄啊。”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已经很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废弛。陈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钻火改用木料经过了一个轮回,一周年可以结束它了。”孔子说:“父母死了不到三年就吃白米饭,穿锦衣,对于你来说能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的时候,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闲居都不觉得安适,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孩子生下来长到三岁,然后才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不也是在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抚吗?”
8.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②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2)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
解析:材料①选自《诲人不倦》。学生各有所长,除了先天因素外,则来于后天的教育,答题时自然就应该想到作为老师的孔子的教育方法。回答第二问只要能读懂选段,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孔子的意思大致翻译一下,就可以了。
答案:(1)因为孔子善于因材施教。
(2)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俐齿。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参考译文:②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从中国古代史中找出一个符合儒家“君子”定义的人,并简述理由。
人物:
理由:
(2)结合以上语段内容,对孔子的君子观作简要评析。
解析:材料①②选自课文《君子之风》。三段材料指出了君子身上的一些特点,比如重义轻利、守信、谦逊等等,只要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点,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古代人物,然后针对性的分析理由就可以了,本题基本属于送分题。所谓的“君子观”,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是君子,或者说君子身上有什么特点,这在材料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只要找出来,并稍加分析就可以了。
答案:(1)海瑞。为了维护正义不怕得罪权势,不惜丢弃官位甚至生命。
(2)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要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行动等。君子,作为一个品德标杆,成为封建时代有道之士追求的理想。当今社会,很多人对自己要求很低,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而对外在的物质利益孜孜以求,所以孔子的君子观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慎重,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①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②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左传》)
【注】 ①取:同“聚”。②萑苻: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子产的为政观。
孔子:
子产: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解析: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特别重视要取信于民,而子产虽然也指出以宽服民,但同时也强调要以“猛”让民畏惧,这从太叔后来的做法可以看出。明白二人的为政观后,再来评析就简单了。而所谓的“猛”,其实指的就是法治,这一点一定要明白。二人的做法都有道理,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回答时不能简单地否定一方,支持另一方。
答案:(1)(孔子)取信于民 (子产)以“猛”畏民
(2)两人都提到了治国和治民的关系。孔子认为,食、兵、信这三个治理国家的必备条件中,“信”更重要。取信于民,才是国家立足的基本前提。子产认为,只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还是采取“以猛畏民”比较恰当,因为猛政如烈火,让人望而生畏,自然就“鲜死焉”。子产的观点可能容易取得短期效应,孔子的观点更立足于根本和长远,要深刻和高远得多。(在此基础上,如果答“德治法制应兼而有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效”,也可)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在孔子众多弟子中,颜渊以什么著称?
(2)孔子认为颜渊的死简直是要了他的命,他为什么这么说?
乙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言行一致”的看法。
解析:(1)(2)小题很简单,一看便知;第(3)小题的材料都是课本上没有的,但是只要能读懂大概的意思,再结合自己的思考,也是容易回答的。需要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脱离材料来谈。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而且,君子不轻易说,但是说了后一定马上去做。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答案:(1)以安贫乐道、好学的德行著称。
(2)表现了孔子对颜渊之死的极度痛惜。因为颜渊是孔子所赞赏的君子的典型代表。
(3)做人必须言行一致。做事敏捷,言谈慎重,把重心放在行动上,放在切实的道德学问修养上,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并避免因为夸夸其谈而失信于人,避免沉溺于浮夸的言辞中。
参考译文:(乙)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解析:材料选自课文《为政以德》。一提到治国思想,就要想到“为政以德”,“民信之”即为取信于民,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则是“礼治”。几个人问的问题虽然相同,但是问的主体不一样,孔子的回答自然就不一样了。
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点即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关注"566高考"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2015录取信息!
编辑推荐:
·江苏2021普通高校招生普通类专科批次录取全面开始 (2021-8-3 10:10:47)
·江苏2021高考体育类、艺术类专科批次录取29日开始 (2021-7-29 17:52:45)
·天津2021高考本科批次A阶段 艺术类本科批次征询志 (2021-7-26 15:35:10)
·江苏2021年高考第一阶段录取信息和填报第二阶段高考志 (2021-7-26 15:30:37)
·江苏江阴2021年高考录取结果查询入口已开通 (2021-7-19)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