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2高考 > 高考资讯 > 高考热评 > 全部 > 正文

“实名推荐”热冷观察 不如探索多元评价模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12-14 17:49:36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与其给校长推荐权,不如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权;与其让校长推荐“偏才”,不如探索多元考察学生个性的评价模式。

  与其给校长推荐权,不如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权;与其让校长推荐“偏才”,不如探索多元考察学生个性的评价模式。

  北京大学招生办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2009年11月一度成了抢眼的新闻。从11月8日公布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到11月30日公布初审合格的推荐学生名单,在不到三周时间,社会反响迅速地从沸到冰——从狂轰猛炸般的议论到争辩双方骤然无语。如果说这则新闻中还有什么值得回过头来梳理一下的必要,那就是舆论出现这个强烈反差的原因。

  正方与反方

  “经由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校长的推荐,合乎条件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大降30分录取的政策。这部分学生将不超过北大计划招生人数的3%。”方案公布后不到24小时,在某门户网的民意调查中,质疑实名推荐制,认为对多数人不公的占67.8%;力挺这个做法,认为可以弥补高考机制不足、发现素质人才的占24.5%。

  方案在此后的10多天里,激起社会高度关注。力挺者把方案提升到“打破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高度,期望此举能“成为高校招生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认为“多元的招生途径有利于不拘一格选人才,如果刚一出台就求全责备,会使改革寸步难行。”反对者则从校长资质的认定、推荐程序的透明、惩处力度的把握等方面提出质疑。

  浏览高等教育招生的国际通行做法,推荐制在不少教育、科技发达的国家,已经是高招最重要的途径。推荐制能够让高校不拘一格选人才是一个被公认的理念:它不仅可以打破考试独木桥的瓶颈制约,还会体现出贴近教学一线、多角度反映学生素质、鼓励社会诚信品格等诸多优势。

  名牌大学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理应是发现和培养多种类型优秀人才的有益尝试,在我国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争议?综合一些质疑者的分析可见,导致这一情形的原因,一是在当今的教育体制和诚信生态下,校长推荐能否真正做到不受权力和金钱左右,人们难以持乐观态度;二是被选定享有校长推荐资格的中学皆非重点莫属,必然导致已经备受诟病的择校现象愈演愈烈,进而使择校费水涨船高;三是被推荐者降低30分录取的规定,不但没有挣脱“唯分数论”的怪圈,而且极易演变成极少数有“背景”学生的降分特权,从而导致对教育公平的更大伤害。

  力挺者之一、时政观察员陈杰人认为,中国的高考制度经历了几十年历史之后,其呆板性、排他性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尤其在当前教育改革亟待突破瓶颈之时,改革这种和学术自由之风格格不入的准科举制迫在眉睫。北大招办公布的方案,至少体现了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探索高校自主招生的办法和途径,二是给一些综合素质优良但考试能力不强的学生以其他机会,三是测试当前中学校长的诚信水平。他说,就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言,中国的大学要想真正从“行政学术”走向“自由学术”,从“培养人才”走向“培养人”,显然需要打破高考独木桥制度并实现自主招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大招办的方案,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然而令力挺和质疑双方都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事实戏剧化地证明,他们似乎都误判了这种“实名推荐”的价值。

  方案的背后

  社会上“对实名推荐方案的价值是否高估”的疑虑,很快得到了“上榜”校长们的行为证实。

  一是推荐标准又退回到拼分数的老路。39所“上榜”中学推荐的学生,无不是各校公认的分数尖子生,这自然招致“即使不用推荐和降低30分录取,也能考上国内顶尖大学,推荐这些人等于浪费指标”的社会非议。二是校长主动放弃推荐权,改为要么通过学生自荐、班主任推荐和家长推荐这三种方式确定,要么采取“学生投票结合老师评判”的方式确定。

  本来,在力挺者中,有一个观点是很能说服人的:近几年的大学自主招生,推荐学生都是以学校的名义,由学校组织考核,集体推荐。因为是集体决定,一旦出现问题,往往无人负责。这一次北大把推荐主体换成校长,校长就是最直接、最明确的责任人,这种以个人名义担保的做法,更有利于保证推荐的质量。遗憾的是,从中学校长推荐的愿景退回到学校推荐的老路,相当于给这个观点一记耳光。

  有评论认为,实名推荐不过是在现有自主招生政策基础上小心翼翼的程序变动,是把原来自主招生的高昂成本转嫁一部分到中学校长头上,如此而已。

  来自教育界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刘林认为,在当前没有相应的诚信体系、监督制度和选拔程序做基础的条件下,北大的所谓实名推荐不值得推广。如果其他一流大学纷纷效仿,公布一批各自认可的“名中学排行榜”,必然使中学的“择校风”越刮越猛。

  相关推荐:深度探讨:高考作文“精致化”的背后是什么?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的无奈青春 怎样的不由自主
      话题时评:被标准化答案捆绑的高考文化思维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liujun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