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566高考微信 第一时间获取2017高考报名时间!
1.意大利经济学家阿锐基在《漫长的20世纪》中写道:“为了拯救市场,拯救在市场条件下继续维持的自由资本主义,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市场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保留下来,买卖的过程也应该一如既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作者阐释的是( )
A.英、荷的重商主义
B.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C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表明,经济活动完全靠市场调节失灵,“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英、荷的重商主义出现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由资本主义之前),与“继续维持的自由资本主义”不符合,故A项错误;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为了挽救社会主义,故B、D两项错误。
2.(2016商丘调研)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特惠制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扩大进出口数额
C.克服经济发展困难
D.推行贸易自由化
解析:C 英联邦国家间的合作并不是为了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对成员优惠而对非成员苛刻,不一定会扩大进出口数额,故B项错误;材料的时间是1932年,材料的主体是英联邦国家,他们团结合作,直接目的应是克服1929年以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引发的经济发展困难,故C项正确;“对成员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说明不利于贸易自由化,故D项错误。
3.(2015洛阳一模)下列两个历史时期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反映了( )
A.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B.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B 材料中涉及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和平时期,故A项错误;柱状图中美、法和英、日等国分别在两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年平均增长率,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故B项正确;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下降并不能体现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故C项错误;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只是在1950~1973年期间居世界领先地位,故D项错误。
4.(2016太原模拟)1933年5月7日,罗斯福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说:“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这也就是我决定现在不允许美国持有的任何黄金外流的原因。”1933年6月5日,国会决议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至此美国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进行币制改革,推动工业发展
B.降低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
D.刺激通货紧缩,改革银行体系
解析:C 美国放弃金本位制,是对币制进行改革,但没有反映出推动工业发展的目的,故A项错误;放弃金本位制,会加剧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故B项错误;罗斯福认为黄金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通过刺激通货膨胀来推动经济复苏,故C项正确;放弃金本位制,刺激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故D项错误。
5.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革命,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学流派,有人认为该流派就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下列哪一主张属于该流派的思想( )
B.通过高福利来消除贫富差距
C.加强自由经济成分,减少国有企业的比重
D.反对经济全球化
解析:C 根据所学,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因此“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必然要求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增加自由经济的成分,这也符合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出现后采取的措施,故C项正确。
6.下列表格为欧共体国家某一时期的经济统计数据,推测其要认定的时期可能是( )
时期 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平均失业率 年平均通货膨胀率 约0.9% 约11.5% 约9.5%
A.1948~1952年
B.1968~1972年
C.1978~1982年
D.1988~1992年
解析:C 材料反映了经济发展停滞,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较高的现象,依据所学可知,这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故C项正确;A、B两项处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均排除;D项时期内,欧共体国家经过调整经济政策,已走出了“滞胀”,排除。
7.某国经济政策规定:“大部分私人商业机构已被取缔,国家也不再通过商业渠道组织流通和分配……企业之间取消货币结算,职工工资的90%以上以实物形式支付,公共服务和教育实行免费制。”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
A.动员人力物力保证战争需要
B.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
C.刺激消费应对经济危机
D.推进福利国家形成
解析:A 从题干中的“大部分私人商业机构已被取缔”“企业之间取消货币结算,职工工资的90%以上以实物形式支付”等信息可知该政策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应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后来使苏俄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8.(2016云南质检)有苏联领导人在1925年评论某项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它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预计到消灭阶级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下列符合这一经济政策的是( )
A.利用军事特殊时期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尽快实现工业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解析:B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进入社会主义,与“它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相符,故B项正确。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体制的内容,二者均排斥“资本主义成分”,故排除;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
9.(2016常德调研)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 )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
解析:A 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保证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发展受到极大破坏。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农业问题尤为突出,为此他进行了农业改革,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B项“改变了”说法错误;仅从材料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且与史实不符;D项“收购太多”材料无体现。
10.(2015山西诊断)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这是因为上述“改革”( )
A.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
B.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
C.客观上造成思想的混乱
D.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
解析:B 20世纪70年代初属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从改革的措施“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可以看出这一改革必然损害了部分管理者(当权者)的既得利益,从而遭到他们的抵制,并出现各部门争权夺利的现象,故B项正确;C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的影响,故错误;题干中的精简管理环节的改革措施,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不是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故D项错误。
微信搜索"566高考" 关注也可获得高考秘籍
相关推荐: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测试单元练习题及答案(7) (2016-9-19 14:53:05)
·考试吧: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巩固训练试题汇总 (2016-9-18 15:05:28)
·2017高考历史一轮巩固训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016-9-18 14:58:19)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测试单元练习题及答案(6) (2016-9-1 10:25:13)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测试单元练习题及答案(5) (2016-9-1 10:18:45)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