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2高考 > 高考资讯 > 高考热评 > 全部 > 正文

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应跳出狭隘地域圈子意识

来源:新华报业网 2010-1-8 10:15:50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在民间各界给高考改革开药方的热潮中,以北大法学院张千帆教授为首的法律界人士,日前也推出了一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议书》。建议书含有一套详细的高考改革方案,力图打破中国各省之间存在的倾斜的分数线,倡导给山东、河南等人口大省平等的录取权,给西部边远省份考生更多的倾斜。

  有关高校招生指标分配的问题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热点。不少有识之士都在为此进言献策,希望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比如,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就提出过《取消发达地区高考特权》的议案。他摆出了“在北京能上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在北京能上重点的,在一些省则无学可上”等事实,提出了“建立30所名校联考统招的制度”的操作方法。尽管不少省市区实现了自主命题,分数不具有可比性。但是招生指标分配不公的问题比较突出。

  以北大法学院张千帆教授为首的法律界人士提出《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调研报告》,用翔实的数据分析了2009年几大名校对不同省市区万名考生招生指标的分配情况,再次提出招生公平的问题,值得关注与探讨。

  由于历史的原因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生源数量与当地高等教育资源不对称的情况客观存在。平心而论,地方对重点大学提供了优越的办学环境与人、财、物的支持,特别是首都北京,情况比较特殊。近水楼台先得月,重点大学招生政策适当向当地倾斜本无可厚非。但是倾斜不能忽视教育公平,要注意“度”的问题,不能把全国性重点大学变成了地方的自留地。要落实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建议,不仅程序比较复杂,而且会触犯部分地区、部分群体的既得利益,但是这样的建议体现了教育公平,对于打破重点大学地方化的招生壁垒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期待与反思。

  其实,不仅是北京,许多全国综合性大学都有越来越地方化的倾向,它们在办学所在地的录取比例居高不下,甚至持续攀升,俨然形成了教育割据的局面。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尽管地方政府与院校实现共建,但是国家的大量稀缺教育资源、教育政策向重点大学倾斜,中央财政拨款占到了重点大学经费投资的大头,全国的纳税人都为这些重点大学做出了贡献,倾注了心血。重点高校应该属于全国人民的公共教育产品,不是地方的自留地。重点大学招生地方化,就剥夺了外地考生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机会,这对高等教育资源不丰富、人口众多的省市区的考生尤为不公平,加剧了考试竞争的残酷性。而且重点大学创造的大部分高新技术成果只为当地经济服务,对经济欠发达、高教资源稀少地区的发展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一所重点大学,如果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仅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更是体现出大学的博大胸怀。而相对单调的生源结构,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形成文化、学术“近亲繁殖”的怪圈。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也会趋向单一,难免会抑制人才的自由发展空间。这显然不符合大学的办学宗旨。大学的科学技术优势也跳不出狭隘的地域圈子,这对大学自身发展、对全国经济统筹发展,对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都没有好处。因此,重点大学应该姓“国”,而不姓“地”。

  不仅有识之士建言献策,中国政法大学更是先行一步,几年前就建立了按各省市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的制度。虽然改革措施还存在瑕疵,但在重点大学地方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热气并没有撼动招生地域差异的坚冰,目前还没有第二所名校跟进,中国政法大学的名气或许不如清华北大,但是在招生公平、教育公平的问题上,中国政法大学的做法值得清华北大反思。

  在我看来,只有招生政策作出调整,只有更多的重点大学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大教育观,摆脱狭隘地域圈子的意识,才能体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真正实践“大学之大”的大学精神。

  相关推荐:深度探讨:高考作文“精致化”的背后是什么?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的无奈青春 怎样的不由自主
      话题时评:被标准化答案捆绑的高考文化思维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liujun1987